获赠全球首份“生命天书”的“DNA之父”希望带动更多人进行基因测序
基因图谱为你解开生命奥秘
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评选中,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拔得头筹。在那场充满文人相轻味道的PK中,这两位生物学家竟然能压倒科学界的标杆人物爱因斯坦,在让人惊诧的同时,也不禁对“生物学的世纪”满是憧憬。
在喧哗与骚动中,新世纪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虽然除了生老病死之外大多数人还看不出什么生物世界的端倪,但不久前,79岁的“领航员”沃森却结结实实地成了自己研究的受益者—他得到一张储存着自己全部基因序列的DVD光盘,从而成为世界第一份完全破译的“个人版”基因组图谱拥有者。
可别小看沃森手里那张小小的光盘,那可比正版软件要贵得多,因为人们把它称作“生命天书”。人的全基因组包括60亿对碱基,研究人员对沃森的两套染色体的60亿碱基对都进行了测序。即使沃森的图谱绘制采用了新的测序技术,但这场工程量浩大的工作依然耗费了近两年时间,花费约200万美元。
这第一份“生命天书”被收入美国国家健康协会的数据库,并向全世界公开。研究者可以从中找到被认为与基因有关的疾病、智力、冒险精神、信仰、性格等问题的密码,沃森则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带更多的人进行基因测序。
这份“天书”既代表了对先贤的礼敬,又蕴藏着无限的生命秘密。打开相关网站会发现,这张小光盘中蕴藏的高密度的专业知识,会像大山一样向企图窥得天书之秘的人扑面压来。搞懂这份资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像移走太行王屋般困难,让我们在对科学家们的专业性保持足够敬意的基础上,尽量多做几个注脚,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身体中同样存在的那本“天书”的奥秘吧。
基因开启认识生命新窗口
讨论生命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都是那些执拗的哲学家尽情发挥思辨能力的领域,单单这一个问题,就让无数人扬名立万。可生物学家踏进这一亩三分地来分杯羹,虽不过数百年时间,但却极大地推进了研究进程,换句话说,生物学家给哲学家搭建起的宏伟框架中添加了不少“技术含量”。
基因的本意指的是决定一个生物性状的全部生命现象的基本。36亿年前,一个微小的生命细胞在地球的荒野中诞生,它不断复制,后代们也继续将复制的过程进行到底,就这样,随着遗传基因延续。时至今日,每个生物体——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能从第一个细胞找到自己的起源,沃森的“天书”中就包括着这一信息。
19世纪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告诉我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其基本组成单位都是细胞,都是由不同量的细胞组成的生物有机体。而早在孟德尔之前,劳动人民就用实践观察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道理。100多年前,遗传学家把这种归结为遗传,决定瓜和豆的遗传性状不同是因存在不同的基因所致。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DNA或RNA)。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没有核酸,就不会有生物,更不会有生物的遗传和生命的延续。基因技术就是研究遗传密码的技术,基因技术在研究微观生命的领域为对生命追问提供它所能给予的答案。
自从建立了DNA的双螺旋模型之后,开启了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新窗口。人们都已经知道,当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中所有的DNA都要进行复制,使每一个新细胞都能得到一套与原来细胞完全相同的DNA。在人类中,不同肤色、头发、眼睛由不同基因所致。现在已经知道,人类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健康状态,心理状态,甚至生态环境、生物进化等都与基因密切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除了早已认识到的遗传性疾病受基因控制之外,肿瘤、肥胖、糖尿病、痴呆、暴力倾向、酗酒等疾病和行为也都与基因有关,不仅如此,竟然连懒惰都跟基因有关系,看来懒惰不是我们的错,实在是天性使然啊!
基因变异导致生物多样性 虽说是遗传基因决定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为什么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呢?往远来说,各种生物都拥有一个祖先,可为什么有的形成了在这个蓝色星球上肆无忌惮行事的人类,有的变成了刀俎下挣扎的鱼肉,有的则发展为连动弹一下都难的大树?其中原理很简单:不断地基因变异。
千百万年以来,生命的承传不仅是一个遗传、复制的重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DNA的复制都能规规矩矩地以严格的方式进行着,但偶尔也会有不守“纪律”、出现差错的情况发生,这些差错就是基因突变的内在机理。到了20世纪基因的密码被完全破译之后,“世界上从未出现过两个性状完全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