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地表水渗漏等等。
一样石头别样情 然而就在左四自留地对面山上的海石生态园里,造型别致的楼亭台榭、数不清的植物与一块块硕大的石灰石相映成趣。但在20年前,这些石头在生态园庄主重庆华生园董事长刘崇华眼里显得同样狰狞。
“我刚上山时,这山上就是一片乱石,白花花的快将山体占完了。山上的植物除了石缝间的茅草外,没有一棵树。”刘崇华说。
所幸的是,20年过去了,乱石岗成了鸟语花香、环境宜人的生态园,刘崇华也因此被称之为“民间治理石漠化第一人”。“其实,当初我啥都不懂,完全是懵懵懂懂地就上山了。”之前与面粉打了多年交道的刘崇华告诉记者,那时,沙坪坝区号召企业家带头承包荒山荒坡,植树造林。
就为了带这个头,刘崇华租下了中梁镇庆丰山、永林等5个村近2000亩的荒山。后来他才知道,这荒山以前其实不荒,而是植被遭人为破坏后成了石漠化地区。
“头几年好艰苦!”刘崇华想起刚上山造林的情景就唏嘘不已。他说,植被破坏得太严重,山上的地表完全丧失了蓄水保水功能,他初期植上的几万株树全部未能成活。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他以一亩地为据点:挖水塘,前后运了六七百车水上山,又运来几十车饼肥改良土壤。
当这一亩试验地的树枝成活、植被稍有恢复后,造林面积开始逐步扩大。现在,刘崇华租下的2000亩荒地,已有1100多亩获得成功治理。起初,刘崇华种下的各类树木和
花卉不过50多类,而今已超过200类,连最难成活的雪松、水彬都长得郁郁葱葱。
前年起,当成片乱石已被绿荫掩映时,那些乱石的狰狞面孔在刘崇华眼里变得“好美好美”。于是,刘崇华在山上建起了可供休闲观光和度假的生态园。
令他当初没想到的是,他的生态园后来被人开出了两亿元的天价。对此,刘崇华决定说不。
“民间斗士”的疾呼 “从海石生态园的情况看,石漠化地区不但大有出路,相反还能变废为宝!”任绍光这样认为。
刚从日本考察回来的任绍光告诉记者,日本将别墅和公园建在经治理的石漠化地区,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利于生态建设,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这样的思路。
其实,任绍光也是民间治理石漠化的“斗士”。退休前从事资源及环境科学研究的任绍光自掏腰包30多万元,在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山村承包了50亩矿山荒凉地(石谷子地区)作试验基地。历经10年努力,试验地生态环境已获明显改善,原来寸草难生的荒地居然成功培育出了墨西哥海椒、紫色红苕等100多种特色农作物,且在九龙坡、沙坪坝等10多个区县大面积推广。他在探索治理石漠化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我们太孤独了。”任绍光告诉记者,他是在中梁山村长大的,当看到乡亲们的“命根子”日渐被石漠化吞噬时,心痛不已。作为一名环境科学学者,他迈出了这一步。毕竟个人的精力与经济能力是有限的,10年间,任绍光几乎向所有涉农部门都反映此事,希望得到支持,但没有一个部门给他一个明确答复。
“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石漠化治理本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方方面面的关注、支持。但现在,我们给予的关注、支持太少了。”任绍光很是无奈地说,石漠化现象导致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耕地资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很需要有一个部门来牵头主管此事。
从民间治理石漠化的成功探索来看,因治理时间太长,经济回报慢,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耐心的人难以支撑下去。“我们缺乏的是鼓励民间治理石漠化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任绍光告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