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老成都”冯水木回忆:“解放前的少城公园其实很简陋,就几块大坝子印象最深。后来‘学苏联’,为这些坝子铺绿,形成一块块硕大的草坪。最多的建筑是茶社,当时的茶社,三六九等分得很清楚,有身份地位的就到绿荫阁,谈论国是的多在枕流茶园……最有意思的是,当时学校招老师也在这里,每当六月和腊月假期,成都中小学教师就到公园等候聘书,答辩,竞争相当激烈,被成都市民称为‘六腊战争’。”
让他记忆深刻的还有那个直径约六七米、两层楼高的转盘。“就像今天的摩天轮,人坐在椅子上,从下面转到上面。”他用手比划着,“当时靠人工转动,小孩子们非常喜欢,常看到几百人的队伍排到公园门外。”
“变化大哩。”在成都生活了40多年的攀帆深有感触:“就拿几年前来说吧,公园只是一个散步的地方,去的大都是中老年人。现在不同了。锦江边那一片绿带公园,每天晚上人群熙攘。公园里的设施越来越多,吸引不同年龄的人去玩,也越来越留得住人。我儿子都15岁了,假期里经常整个下午都蹲在人民公园的彩陶馆里做陶器,有时候我们也去玩,挺有意思的。”
[
造园故事]
林农:每个公园都有心思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林农的办公室很大,却有些杂乱。办公桌上,书堆得老高,茶几上,铺着一层层图纸,水彩笔四处散落。林农参与了成都北湖公园、浣花溪公园、茶文化园等大大小小公园的设计。作为北湖公园的总设计师,他对创作历程记忆犹新。
“北湖公园,历史上早就有了。早在宋代就有诗人描述‘锦城城北有平湖’。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湖消失了。”林农告诉记者:“我们开始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湖,就还原一个湖。”造湖很容易,规划完成后,引水筑坝,一片绕湖一圈得花四五个小时的水面跃然眼前。
问题接踵而至。每个公园都有湖,都有水,北湖公园的特色究竟在哪里?围绕这个话题,专家和市民展开激烈讨论。
有的认为,按照常规,应该以花草来陪衬。种上大面积的花,甚至冬天都开放。
提议很快被否决。三圣乡是花乡,荷塘、梅林、菊园等“五朵金花”都有了,不但雷同,而且要想超越不太现实。
也有人提出依托大面积水域,搞水上娱乐。
……
提议一个个被否决,设计工作陷入僵局。
“创意一般都来自灵光一现。”林农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翻阅形
容北湖的诗词中,“惊起鸥鸬”浮现眼前。“目前还没有以鸟为主题的公园,为什么不营造一个鸟的乐园呢?”
这个提议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专家质疑:能否引来鸟?
但一些爱鸟市民的建议坚定了林农的信心:“生态环境改善了,肯定会有鸟来。”成都是北方和四川鸟类重要的越冬地和迁徙途径,城区已出现200余种野生鸟类。规划很快制定出来,在湖中心设立几个岛为生态岛,不允许游人靠近,也不架桥。在岛上,栽种枝叶繁茂的大树,种浆果类树木,比如枸杞。不买鸟,不设网,吸引鸟类自然栖息。在此基础上,靠岛的西岸也划为禁区,采取同样的植树方式,禁止游人进入,形成一片鸟的乐园。 &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