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我市坚持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建设模式和维护管理模式,大力推广种植本地乡土植物,调整现有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将立交桥转盘、快慢车道分隔带等非游憩绿地建成复层结构的混交林,大幅度减少了浇灌、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作业,取得明显的成效。
我市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和拆违转绿等方式,想方设法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我市还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对城市立交桥的侧面、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进行垂直绿化,鼓励修建屋顶花园,实施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绿化,持续增加城市三维绿量。
我市率先实行了园林绿化管养的企业承包、专业化管理,并实行公开招投标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形成了一套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
我市还积极探索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清洁能源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在深圳国际园林
花卉博览园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在梧桐山风景区、海山公园等绿地广泛推广应用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树枝粉碎场,年处理能力达15万立方米。启动了城市绿化中水、雨水利用试点,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建设了洪湖公园。
深圳充分利用立法权,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修正)》、《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深圳市生态公益林条例》等
法律、法规,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我市先后开展了《深圳城市园林绿地类型的生态效益分析》等一大批课题的研究,我市还编制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2002年建成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建成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相关链接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深圳坚持以适度超前的原则,配套各类基础设施,保障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供电可靠率99.950%;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和商业建筑燃气化,设施完好率达100%,广东LNG(液化天然气)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深圳进入天然气时代,全市能源结构更趋合理。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212部,国际互联网用户276.20万户。全市市政道路长3335公里,桥梁533座,特区内道桥完好率为95%,特区外为86%;建成了以轨道交通(地铁)、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小汽车为补充,多层次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现有常规公交线路366条,总运力8403台,线网密度约2.9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区主干道车辆平均时速平峰期达39.4公里/小时。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63家,病床16824张,2005年全市平均病床使用率为79.9%,基本满足医疗保健需求。住宅小区发展完善,生活环境优良,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以“两城一都一基地”(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创意设计之都、动漫基地)为标志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成规模,建成了深圳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书城、关山月美术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建成各类体育场地5093个。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全市共有大鹏所城等18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民生态观念日益增强 我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培养全社会的生态观念和家园意识。我市大力开展环境友好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形成了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开展了创建“园林式花园式达标小区(单位)”的活动,共有1971个小区和单位达标。我市所有的学校和幼儿园都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深圳的少年儿童正置身于健康的生态怀抱中。
我市建立了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对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问题,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听证条例》公开听证,所有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