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绿的季节。
几十年矢志播绿的威海人,在这个春天收获了绿带来的硕果:全国绿化模范城。3月31日,我市捧回了这块沉甸甸的奖牌。
这份荣誉分量很重,是国内代表着一个城市绿化成就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标志;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从全国257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凝聚了林业和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这份荣誉影响深远,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向心力在“创城”过程中得以提高。
荣誉的背后,是我市多年城市绿化覆盖率43.5%来坚持生态立市、打造绿色人居的骄人成就:市区森林覆盖率46.5%,城市绿化覆盖率43.5%,城市绿地率达到38.8%,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7.5平方米,建制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1.7%,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7.3%……
绿色,让威海充满勃勃生机;绿色,为滨城增添了一抹动人的底色。
播绿:绿满城 绿,是威海人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播绿,是威海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威海大地都会掀起一场义务植树高潮。多年来,威海人将义务植树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件大事来抓,年年岁岁植树不止。
历届市委、市政府对造林绿化工作都高度重视,各级成立的绿化委员会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5年前,我市就提出了“十五”期间人均每年植树8棵、全市每年植树2000万棵的目标。同时,出台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定:任务指标不变,完成时间不变,标准质量不变,干部换了责任不变。为了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4次以上林业专题会议,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市主要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参与义务植树。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使植树造林工作深入人心。
自1999年以来,我市在市直部门、驻威单位和市属企业中实行包山头绿化,参加植树的单位包栽、包活、包管理、包成林,一包几年不变。从2003年开始,我市将包山头绿化工作列入对市直部门、单位的年度考核,对包山头植树质量严格把关,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改变了“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市区周围的一座座荒山变成了青山。
从荒滩绿化、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到绿色通道建设、退耕还林地和“四荒”地绿化,威海大地到处都是义务植树的主战场;从春天植树到宜植则植,一年四季威海人播绿不断。5年的时间,全市植树1亿棵,每年绿化投资2亿元以上,累计新增造林面积70多万亩。
80岁高龄的市民殷树山主动领养城市绿地,用自己多年的努力让小区的片片空地添上了绿阴。乳山市农民姜文德守护荒山20年,用满头银发换得500多亩满
山青翠。姜文德说,用心血和汗水换得的绿色,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他还要再守20年,把更多的绿播撒在青山。
正是太多威海人对绿的热爱,绘就了滨城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在威海,造林绿化已由单纯靠政府和部门组织,变为全民动手、全社会办绿化。在城市绿化方面,实行社会领养制度,由树木花草认领人按园林部门统一要求,出资购苗,栽植在指定的地点。纪念树、纪念林、团员林、党员林……义务植树的组织形式不断得到丰富,越来越多的适龄公民加入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来。200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起“纪念林”基地。一时间,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在威海成为时尚。“城市庭院绿化”、“青春、绿色、家园”、“村在绿中”……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让滨城绿化得以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郊区森林化、庭院花园化”的造林绿化格局。
“从城市到农村,威海的绿绵延不断,浑然一体!”这种绿化特色的形成,缘于我市对绿化的长远规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我市把整个行政区域作为一个大的绿化体系,注重整体与局部的衔接,努力将各个绿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