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防沙为主决定投资分配与部门权限;为协调农林水联动,京津风沙源工程由林业局转手发改委牵头
引言
整个春天,北京笼罩在沙尘的阴影之下。一些专家和官员开始反思以往以林为主的防沙思路,这场争议也涉及了林业和农业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投资比例。与此同时,在北京召开的环保大会也透露信息:对天气负有监管职能的环保部门将在今后扮演更为强势的角色。
“单纯造林有违科学”。
4月24日上午,看到网上的这篇报道,宗锦耀立即安排人将打印件传真至国家发改委。
宗锦耀现任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他的另一身份是草原监理中心主任。“防沙治沙应尊重自然规律,干旱地区适宜种草,种树那是劳命伤财。”他说。
由于农业部是草原主管部门,宗锦耀一直呼吁国家改善林业、草原的投资结构。
此前的4月1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等人,联名呼吁调整我国现行治沙政策,即改变以林为主的思路。
与原有的防沙思路配套的投资比例亦存争议。以京津风沙源工程为例,规划10年投资577.2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部分,林业占94.26亿元,草原占44.038亿元,水利占58.28亿元。
与此相关的还有机构设置: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仅为副部级的国家林业局牵头,由于统筹协调其他数家正部级单位,被指为“小马拉大车”。
目前,京津风沙源工程的牵头工作,已由国家发改委接手。
“防护林根本挡不住”
卫星遥感照片显示,如果防护林里没草,沙子照样可以穿林而过。
4月17日,北京,嫩绿的柳叶被浮尘覆盖,灰黄的空气中弥漫着土腥味。
这是入春以来北京出现的第8次沙尘天气,也是我国北方出现的第10次沙尘天气。
据统计,仅此一天北京共降下33万吨浮尘。
“浮尘是沙尘天气的一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下称寒旱所)研究员陈广庭说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研究沙尘问题,他认为,以林治沙为主的思路有待改变。
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这三种天气又是相互联系的。
浮尘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漂浮在空气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扬沙指由大风将本地沙尘吹起,能见度在1到10公里之间;沙尘暴的能见度小于1公里,强沙尘暴的能见度小于200米。
“沙尘暴的移动不像把茶杯从一张桌子上拿到另一张桌子上那么简单。”陈广庭打了一个比方,沙尘暴伴有强风,气流上下翻腾,和地面激烈交换,从沙尘源携带的沙子可能在途中卸载,在卸载地带上新的沙子继续前进,不断交换。
目前,我国防治思路是以在风沙源植树造林为主。“但以林治沙的作用有限。”陈广庭解释,沙尘的移动路径有三种:
第一种是蠕移,贴着地面进行;第二种是跃移,跳动式移动。这两种是主导,离地面高度在40厘米以内有97%,防护林对此的阻挡作用有限。
卫星遥感照片显示,如果防护林里没草,沙子照样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穿林而过。
还有一种是漂移(也称悬移),离地面的高度在5000米左右,这也是防护林挡不住的。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的观点是,草比林的密度大,一可捂土,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