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3年实现清洁生产。同时,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五大支柱产业。目前,这些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一个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实践表明,加强环境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形象,促推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以破解重大民生课题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认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结合沈阳实际,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振兴,唯有这样,才能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沈阳市上上下下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突破,先后开展了“绿化年”、“环境年”、“项目年”和申办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共投入433亿元用于环境设施改造,推进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切实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12座,完成浑河沿线4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任务,一个比较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已经形成。建成了老虎冲、大辛两座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同时,实现二环、三环区域内环境卫生城区化管理,彻底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建立了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年处理能力2万吨的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形成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有机废物焚烧、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管理体系。
二是努力提高大气和水环境质量。5年来,全市累计拆除烟囱4000多根、锅炉房1800余座,建成大型集中供热热源20多座,集中供热率达80%以上,并对扬尘覆盖、机动车尾气进行有效治理,使全市大气优良天数由5年前的73天提高到2005年的317天。建成浑河两岸五里河、沈水湾两个长达10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使昔日发黑发臭、行人绕行的浑河变为广大市民亲水休闲的乐园。建设、改造了北塔湖、仙女湖等一大批人工湖,使全市水面积率由2.43%提高到4.68%。目前,沈阳城区的空气湿度已接近人体最适宜的水平。2004年,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三是加快构建城市绿化新格局。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就大胆地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努力把沈阳打造成中国北方绿色城市。目前,在城区已新栽各种树木1900多万株,绿地面积由42.5平方公里增加到11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2平方米。在远郊及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27%。特别是以筹备世园会为主线,使百块街头公共绿地、浑河滩地等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共植树600万株,新增绿地15万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外围森林环抱、内部绿化成网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全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2004年,沈阳荣膺了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05年,又获得了中国第二座森林城市的美誉。
四是不断优化人居生活环境。5年来,全市新建和改造道路1462条,整修小街小巷693条、666万平方米,广大市民已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境况。新增、更新公交车辆3250台,增幅达154%,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3.39标台;城市地铁1号线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居民饮用水质量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全市长达数十年的“三峰供水”问题。实施于洪、铁西、辽中段细河沿岸水质改造工程,使铁西滑翔社区和细河两岸的10万多居民实现了从“吃水难”到“吃好水”的历史性突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民居水平日益优化,共改造棚户区9.3万户,使30多万低收入人口迁入了环境宜人的新居;建成“生态环保模范小区”71个、“安静小区”40个、省级“绿色社区”3个。自2001年以来,先后对太清宫、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近20座保护性历史建筑进行了整修,特别是“一宫两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使辽沈大地愈来愈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都市的无穷魅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环境大改变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实践证明,环境就是生产力。这几年来,沈阳市结合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建设,不仅改变了往日陈旧的城市面貌,也改变了沈城人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和快发展。2003年,沈阳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近十年最高水平;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10个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5年,综合经济实力一跃跻身到全国百强城市的第九位。
所有这些,无不增强了沈阳人建设美好未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