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创汇额却只占0 .5%。很多人认为这主要是国产花卉品质较差的原因。然而,近日记者在云南采访时却听许多花卉企业和花农都说:“近两年,我们生产的鲜切花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有些不比国外的差!但花价却难 ‘扬眉吐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原来是物流环节的缺失让云南的鲜切花短了腿。
采后处理环节薄弱
昆明锦苑花卉产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曹荣根说:“鲜切花品质的好坏,生产环节只能决定三分之一,而附加值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车间里完成的。”同样认识到采后处理对于保证鲜切花品质作用的企业还有不少,比如昆明的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以及云南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等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于基数庞大的农户来说,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能够从整体上扭转鲜切花采后处理环节薄弱的现状。
据了解,鲜花采下以后应立即插入保鲜剂,置于阴湿环境下,防止阳光曝晒,尽快预冷以去除所带田间热,并进入冷链。而农户顶多将切花插入水中,有的甚至连这道工序都省掉了,直接拉到斗南花市交易,导致花卉质量大打折扣。
花农杨国清说:“不是我们不想搞,无奈成本太高!情人节前的一个月里,我用了3吨水。如果换算成保鲜液的价格,那真是天文数字!”而还有为数不少的花农,当记者问到是否做过采后处理时,他们露出了茫然的眼神。
低档包装影响品质
一个从外表看极为普通的纸壳箱子,有人正在拼命地往里面塞第 50扎玫瑰,这就是记者在斗南花卉市场目睹的“包装”现场。一位来自海南的批发商告诉记者:“有的纸箱里装得实在太满了,一扎摞一扎的,枝条压弯了不说,最后居然破箱而出了。”
在我国,鲜切花包装的标准货运箱子是50×50cm规格的纸箱,每个里面放45至50扎,每扎20支玫瑰。根据货量的多少,箱子也不一定都是标准的。一个在斗南做了很多年的花卉批发商说:“荷兰运送鲜花的纸箱子空着的时候上面可以站一个人,中国用的纸箱不破就行了。 ”鲜切花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而在运输中所需的高标准保鲜、保温设备在我国目前只是塑料布、泡沫板和装着冰的可乐瓶子。
冷链运输难以启动
云南省花产联副秘书长和葵说:“一些在采后处理环节和销售环节没有问题的企业,却会遇到冷链运输脱节的问题。”他曾经亲眼目睹发往泰国的花在昆明机场曝晒了3个多小时。
经营玫瑰花保鲜物流链配送服务的美国迈阿密“农场直达(Farm Direct)”花卉公司总裁布里恩(Brian)曾经说过:“我要把来自拉丁美洲农场新收割下来的玫瑰花,如同刚从自家花圃中采摘一样迅速送到北美各大城市的消费者手中。而一个环节处理不到位,都可能成为花卉保鲜的‘杀手’。”
在我国,空运是花卉运输常用的途径。但是花卉进入了机场,常常就像进入了一个无法控制的环境。机场没有花卉冷藏设备,一般只能露天摆放。而国外有相对恒温的仓库,即使是运送到停机坪的过程中也有隔温设备。此外,鲜切花脱水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而事实上许多鲜切花从进入机场到上飞机,不知道要耽误多少个4小时。和葵说: “目前要让机场与我们建立冷链的连接还不太现实,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全年均衡、持续的货源。”
在有限的条件下,云花联合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是:装箱封口前要在冷却库里强制预冷,温度要求达到3℃,时间不能少于2小时,然后提前2小时送抵机场。这样做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生产者已经逐渐意识到消费者对鲜切花的新鲜度、瓶插时间、开放度等内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已经在做前瞻性的准备,重视采后处理,建立自己的冷链运输体系。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利用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农户逐渐认识到只有好花才能卖出好价。但是物流问题目前仍是制约云南鲜切花发展的一个瓶颈。
云南的许多花卉企业和花农说,近两年他们生产的鲜切花品质有了很大提高,有些产品已经不比国外的差,可花价却还不能“扬眉吐气”。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云南花卉的竞争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