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礼仪送花成为人们联络感情、互致问候、增进情谊的一种方式。
花卉消费与文化、经济、环境等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005年百合产业的大起大落似乎很好地印证了上述观点。2005年2月4日“立春”,是在这年春节前(2月9日为春节),而下一个春节则是2006年1月29日,“立春”则要到2月4日,这使得农历鸡年“无春”。民间相传没有“春”的年份不适宜结婚,结果2005年下半年,结婚人数剧减。据杭州市民政局统计,杭州市2005年结婚人数为4.7万对,同比2004年减少约18%。占婚庆用花很大比例的百合用量也急剧减少,加之百合种球大幅涨价,种植面积扩张过快,品种却单一到只有‘西伯利亚’和‘索蚌’两个,花期过于集中在国庆节、春节、情人节造成花价急剧下跌,百合切花生产者几乎全行业亏损。
对此很多人始料未及。但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还是能有预判的。2004年教师节后直至2005年2月14日,百合花价迅速上涨至6至11元/支的高价位,并保持相应的稳定。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年轻人把结婚时间前移而避开“无春年”。有人认为类似“无春年”的“不良文化”反而更能为普通人所接受,而对业界来说,指导生产时更应该考虑这些非主流因素。
今年是个“两头春”年,且2006年的婚礼将迎来“80后”的结婚高峰,所有与婚庆相关的产品一路看涨,对百合花价起到强支撑作用。许多人因为去年是“无春年”而推迟到今年来结婚,现在传言明年又是“无春年”,虽经查证不是,但有一部分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本来应该明年结婚的又提前到今年。此举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花价涨跌。
园艺产业本身并没有先行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其他产业。从事园艺产业的人们,如果能从多角度考虑与判断业内问题,那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