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单项轻系统——定位不准
景观创作,最重要的莫过于定位,即该项目在其系统中的位置。当前,景观创作存在的最大弊病也正是定位不准,时下生态很时尚,于是纷纷要“搞郊野公园”、“生态公园”。连城市中心区的孤山也被要求搞成“郊野公园”、“生态公园”,结果是在创作中事倍功半,而且还到不了位。
其实,这是定位本身的问题,亦即定位不准。作为以保护生态为主的“郊野公园”、“生态公园”究竟应该与城市有多大距离,规模究竟应多大,其人工改造的允许程度又多大,应该有个标准。又如,时下健身也很时尚,于是体育公园应运而生。然而,什么是体育公园?难道就是一堆体育设施加上公园的休闲内容吗牽要考虑“看体育” 是体育公园的重要休闲活动。除性质定位外,还有级别定位、风格定位等。当前,不管区级、市级,往往一味求大、求全、求高标准;不管市内、市郊,往往一味求新、求奇。这些都是不良的倾向。
讲“生态”摆样子——概念不清
“生态”问题是全球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景观设计师们也都在讲“生态”。然而,抓的却不一样。有的把种花种草叫做“生态”;有的模拟“热带沟谷雨林”搞个“生态谷”;有的搞湿地等等。然而我认为多数人忽略了两方面问题。首先是生态的地带性。不同的地域处于不同的气候带,并因此发育成不同地带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与原生性森林群落。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经济活动,这些植被类型与群落多数荡然无存,或仅存于局部沟谷与村落边角。由于这些植被类型与群落被破坏,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城市绿化有必要从长远来考虑,逐步跳出 “园林”的小圈圈,而纳入“自然生物圈”体系之中,通过长时期的建设,恢复该地域的地带性代表植物类型与群落,从而使城市建在森林之中。生态的恢复是几代人的事,但必须从当代做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应该有这个胸怀,不能总是急功近利,摆样子做表面文章。
其次是“生态教育”。全球都在抓“生态教育”,这也是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绿色环境应该是生态教育的课堂,通过对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的宣传;对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对生态环境的解说;对生态的观察和体验;对雨水的利用、污水的净化;对太阳能的利用;对物质、能量的循环等等来进行行之有效的、形式活泼的“生态教育”。总之,我们的“生态观”应该是长期的、带根本性的,只有这样,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多“浮燥”少“平和”——心态不稳
优秀的作品是用“心”来创作的。因此,“心态”便成了设计师(当然,也包括政府、开发商)的大问题。城市化的提速、全球化的逼近、市场经济的大潮、时间的紧迫、功利的驱使,所有这些,都使人心态“浮燥”。一句话,那就是“急”。政府急于在任期内为民办好几桩实事,同时也好有自己的政绩;开发商急于推出自己的楼盘而纷纷以景观、文化为卖点;设计院、设计公司急于抓住难得的大好时机而名利双收;设计师急于在国内外竞争中表现自己的才华。于是,景观成了“亮点”。大树移植,越移越大;城市广场,越建越大;住区景观,“洋风”大盛、标准越来越高(当然房价也越来越高);于是,景观也成了“产品”。项目越来越多,设计师忙不开交,扫描、模仿、“克隆”代替了“原创”,来不及推敲便推向了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浮燥”之心必须渐趋“平和”,那时景观创作的复兴才真正到来。(摘自《风景园林》,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