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天津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插花艺术交流展”上,由董事长黄永川带队的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显示了他们造诣深厚的中国传统插花技艺,观看他们的作品,让人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深感自豪,也让人深深感到,这一民间组织成立18年来,在搜寻中国传统插花史料、再现中国传统插花风貌的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怀着敬佩之情,记者采访了基金会董事长黄永川。
黄永川已年过花甲,然而却显得年轻而儒雅。从前在图书馆任职期间,学习美术出身的他曾酷爱收集中国古代的书画资料,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瓶史》并不是描绘器皿的,而是记录了古人对于插花的心得体会,“中国古代插花”,这对当时的黄永川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书中流露的高雅品味和文化内涵,却将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国古代有如此优秀的插花文化,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日本插花呢?”半路出家不是阻碍,怀着弘扬祖国灿烂文化的热情,黄永川执著地走上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研究之路。1986年,在他的倡导下,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在台湾成立了。
有了志同道合的基金会会员们,黄永川的研究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在基金会内部专门成立了研究会,分“理论”、“花材”、 “创作”等5个部门,自己担任主任会员,手下率二十多位基金会花艺教师。大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埋头于图书馆浩繁的古籍中,据介绍,他们收集整理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插花专著,还包括《浮生六记》等文学作品,对此黄永川解释道,中国古代的各类文化类书籍中都可以找到关于插花的只言片语,它们互相印证,就可以反映整个一个时代的插花风貌。而把一个个时代风貌串联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插花源远流长的历史。对这些工作,黄永川充满感情地做了一个比喻:中国传统插花文化犹如一个美丽的珠串,然而一不小心掉了满地,我们是将珠子一个个捡起来,洗一洗,穿一穿,然后让珠串依然焕发光彩。
难能可贵的是,黄永川意识到,所有搜集到的史料其实都是骨架,是中国风格插花的精髓,而在今天的社会,如何真正让中国插花发扬光大,“吸收”和“创新”是两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在基金会推出的四大类型插花中,“心象花”、“理念花”、“写景花”,比较遵循传统规范,而“造型花”则吸收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创作比较自由。西方的花泥在固定花材方面虽然会因为时间久了而松软,使作品变形,但它确实方便好用,因此经常会被会员们应用在传统的“瓶花”作品中。在“造型花”的创作中吸收了更多的现代花艺元素,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研究者们的辛勤工作,使基金会出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华花艺”教学内容,全部掌握需要七年时间。目前基金会也已发展了九千多名会员,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花艺爱好者,尤以家庭主妇居多。黄永川说,通过发展会员,会让中国风格的花艺自然地落实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里,让我们中国人随时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优美文化,这就是基金会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