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院风景园林所李金路谈大同“万人坑”改建保护规划
煤矿对于山西大同不仅意味着经济血脉,还包含着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1937至1945年日军占领大同后,为达到“以煤养战”的目的,疯狂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8年间,日军共掠夺大同煤炭1400多万吨,造成6万多名矿工死亡,形成了大小21个“万人坑”。位于大同市西南20公里处的煤峪口矿的“万人坑”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个。
2005年,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同启动“万人坑”全面保护和改建工程。该项目规划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承担,日前记者采访了该项目主持人李金路所长。
基址条件差,实现甲方要求难度大
李金路说:“我们从2005年3月初开始接触这个项目,第一次到现场勘察后,感觉基址现状太荒凉,留给参观者的行为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太窄。相对于二战期间纳粹大屠杀的奥斯辛威集中营来讲,‘万人坑’遗存资源少,只有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被用来做大同煤矿展览馆,其功能主要是展示大同煤矿生产、矿工生活和先进人物事迹等。距它300米处是‘万人坑’上下洞遗址。游览路线单一,而且游客必须得走回头路。此外,由于山体以岩石为主,现场大片裸露山体和一道道因大面积塌陷形成的断崖让人触目惊心,植物覆盖率很低,即使在夏天也没有多少绿色。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观富有特色,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仔细踏勘,寻找扩大空间的基点
经过仔细分析,李金路和他的同事看到“万人坑”所在山体由两个巨大的“V”字构成。原有地下矿道年久失修,情况复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不可能向地下扩展游览空间。但是,当他们发现离坑口北侧不远处有条小路可通往山下时,脑海中立即形成了“人车分流、进出分流”的想法,确定走南北两线,这样才容易理顺空间各点和参观者心理之间的关系。
“打破了思维瓶颈,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也随即活跃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金路仍然非常兴奋。
综合3套方案,确定最佳游览路线
“万人坑”是一处庄重的纪念性场所,不仅在大同,在全国甚至国际社会都具有特殊意义。“为了将规划做到入情入理,我们在两个月内出了3套方案。在参观路线、参观者心理以及保护资源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方面都做了反复权衡。”李金路说。
第一方案采用南进北出路线,按照这条路线,参观者将先在大同煤矿展馆内看到现代矿工主题的展览,再看到“万人坑”,心理路线不顺。
第二方案的路线改成北进南出,并在北线新增一个展厅,展示受压迫矿工的历史资料。但由于坑口方向与参观路线不顺,参观者不得不绕坑体建筑走半圈才能进入坑内参观,空间路线不顺。
在第三方案中,沿用了第一方案的南进北出路线,并将第二方案中的两个展馆保留下来,互换展览主题。这样,南线依次以战争、压迫、苦难、死亡为主;北线以抗争、胜利、纪念、和平为主。如此一来,参观者的心理主线由压抑、痛苦、缓解到释放,心理线和空间线都理顺了。
设置主题浮雕,营造景区悲壮情绪
为强调悲壮气氛,营造情绪成为景区设计的另一重点,因此,规划将观赏性景观放在了次要位置。“在第一方案中,我们打算用雕塑或蜡像手法模拟、再现日军控制下的矿工的苦难生活场景,但由于涉及到场所事件、人物等历史真实性问题,难以实施。最终决定在山体断崖横截面上制作大型主题浮雕,以替代具象的塑像。同时,为了强化参观者感受,我们还在大门入口通往坑口的道路中搭建了折板式廊道,在撕裂式顶棚、地面和墙壁上设计黑与白、明与暗的交织布景。在临近坑口时,通过墙体的倾斜挤压,产生‘一线天’的情景。走在其中,参观者就如同走进当年矿工被抛尸的黑色记忆中,为参观者进入后面的无字碑林和纪念广场埋好了情感伏笔。”李金路说。
“‘万人坑’的苦难背景为我们全情投入设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设计中,我们收集了大量与二战大屠杀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被当时侵略的惨烈深深震撼了。”李金路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将痛苦和振奋两种感受传达给所有来‘万人坑’参观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战争中承受了太多痛苦,‘万人坑’见证了历史,而今天大同煤矿集团的发展,也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