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湿地净化系统已经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沼泽泥潭,它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底层经过防渗处理的人工湿地还可以避免对地下水源的污染,以下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丹麦根脉水质净化系统:净化系统的底部接纳污水,从土壤下部一端流向另一端,净化后汇集流出。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喜湿草本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昆虫、鸟类等组成。污水经过初过滤,在土壤、植物根茎间流过,污染物质滞留在根系周围,有机物被好氧细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氮磷等物质被厌氧细菌分解,成为能被根系吸收“氮肥”和“磷肥”,水中的悬浮物被土壤颗粒过滤,植物通过筛管向根系输送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增加了处理后水中的溶解氧。 一处建成投产一个月的潜流式湿地,植物根系还没发育完全,其流出水水质大部分标准已经高于V级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 这套系统的优点是,当湿地面积较大时,也能较好的融入公园环境;生物链简单,较好控制;处理过程不存在异味;冬季低温不影响水处理效果。能循环净化公园水体,也能处理污染较严重的城市污水,对水的净化作用稳定,经过处理的再生水可以用于公园浇灌。 缺点是冬季草本植物枯萎,景观不甚理想;湿地不见水,稍显遗憾;处理能力有限,占地一平米的湿地净化污水量约为0.05至0.5吨/天。 波导水质净化系统:在面积较大的水面设计人工岛,含氮的污水从岛的底部注入,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从岛的表面溢流出来,回到水体。岛的面积决定其处理负荷,因此需要辅助以机械过滤和杀菌系统以实现高质量的水质。 波导水质处理系统造型现代活泼,能很好地与规则景观水体结合。缺点是面积相对较小,夏季气温较高,富营养化较严重时,需要机械扶助;在北方地区冬季草木凋零、水体结冰,湿地将失去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温流式湿地净化系统:模拟天然湿地,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配到生长有芦苇等沼生植物的土壤上,使之处于饱和状态,污水延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被耐水植物和土壤净化。处理后的污水可营造湿地生态系统,提供水源,恢复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微生物、藻类、昆虫、鱼类、鸟类组成的水生湿地生态系统。 优点是生物多种多样,是生态教育的课堂,丰富了水景,满足了人们向往水的天性,单位面积处理污水能力较强,占地一平米的湿地净化污水量15至120吨/天。缺点为生物链级数多,较复杂,影响生态的因素较多,人为较难控制,中水有机会直接和人接触,其中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危害,蒸发量较大,当水量不足时,净化系统即失衡,水体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异物浮于水面将无景观可言,在寒冷的冬季景观和处理污水的效果均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