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培琳
作为自控多变花型喷泉和GRC假山造景技术在我国最早的研究者和介绍者,毛培琳的名字总是与园林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联系在一起;同时,作为资深的园林教育家,她又有极高的传统园林艺术造诣。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著名的园林工程专家,请她谈一谈传统园林、当代需要和技术创新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传统园林的理论和技法已经不适合当代园林的发展,应该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取而代之。对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呢?
毛培琳(以下简称毛):我从来都对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抱着十分尊重的态度,也认为其中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取而代之的说法似乎值得商榷。况且,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对中国传统园林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不断启发你去再创造。
但我也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和技法中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古典园林讲究“无园不石”,非常强调置石叠山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然而,由此也产生了诸多的弊端:首先,破坏了生态环境。很早以前,苏州一位僧人就发现,园林工匠们大量采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他还为此在一块石碑上刻下文章以警示后人。此举深得民心,当地的老百姓专门为这块碑修了碑亭。其次,传统的假山施工技术非常古老和笨重,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现代的屋顶花园、天台花园等无法承受沉重的山石,使传统假山艺术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记:因此,您想到了用GRC假山技术来取代传统的叠山置石?
毛:应用GRC制作假山并不是我的首创,而是我首先将其引入国内,并与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艺术相结合。本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关于国外运用新型复合材料制造假山的介绍,便开始多方面搜集相关材料,最后认定,这种材料就是GRC(玻璃纤维强化水泥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的缩写),是将抗碱玻璃纤维加入到低碱水泥砂浆中硬化后产生的高强度复合物。
运用GRC制作的“石块”,不仅具有天然山石的纹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且重量轻,便于施工。用这种“石块”叠山的内部可使用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大提高了造型能力。使一些大跨度的山洞,大体量的山石景观的创造成为非常普通而简单的事情。而且,完全满足空中花园的承重要求。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的园林建设中广泛应用,营造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景观。
记:您认为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可以为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毛:可以这样说。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应用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题和立意,决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将先进技术与我国传统园林文化,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园林。
记:寻找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并利用其开掘出新的立意,是您实现技术创新的经验么?
毛:经验不敢讲,但自控多变花型喷泉课题的成功,与之不无关系。记得文革结束后,我在一部日本园林工程教材中看到了关于“会跳舞的喷泉”的介绍,觉得非常新奇,想把这项技术引入中国,而且从一开始就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喷泉水景。攻克了技术上的难题后,我开始着重思考艺术设计的问题。那时,北林大刚从云南迁回北京,迷人的云南风情给了我设计的灵感,最终,我的第一件喷泉作品以孔雀为主题,结合少数民族特有的孔雀舞,表现了孔雀出山,孔雀登枝,孔雀嬉水等一系列优美的动态景观,在人民大学校园内一亮相就引起不小的反响。我想,这个新颖的立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记:您提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传统园林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其中两个主要类型: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一个贯穿帝王的思维方式,另一个贯穿封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思维方式,都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会不会对中国传统园林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成阻碍呢?
毛: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体系的确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较多,但其“天人和一,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核心精髓却是所有中国人最根本的美学观、园林观之一。时代不同,个人社会地位不同,对其理解的层次也会不同,但它始终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
我在带学生到风景区实习时,经常会有游人跟随我们的队伍,认真地听我们的讲解。虽然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