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2日,本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本报记者宋波采写的文章《一个真实的投标故事》,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上海一位多年从事苗木生产和绿化工程的读者特意给本报来稿,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和看法。我们今天编发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看了贵报记者采写的《一个真实的投标故事》后,非常气愤。笔者从事园林工作数十年,深感当前绿化工程市场非整治不可了!近年来,国家对园林绿化事业极其重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然而,正如文章中所述:“当前,绿化工程市场操作不规范、黑洞多,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笔者认为引发绿化工程操作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绿化资质证书审批不严。绿化工程的招投标要求投标企业具备一定的资质,而获得资质证书要有许多必备的条件,如项目经理、中高级技术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施工机械、资金实力等。有人为了得到资质证书,不惜采用假材料、借设备等方法蒙混过关。二、招标空架子多,很多只是形式上的招标。如果没有内线,实力再强,价格报得再低,也很难中标。因为招标人采取的是“议标”办法,在议标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标打较高的分数,另一方面某些单位可以通过“手脚”轻而易举中标。笔者曾参加过新加坡一高尔夫俱乐部绿化工程的招标。它有一份详尽的招标工程合同,即我们所讲的标书。合同内容包括工程量、时间、违约处理等。竞标人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投标,当场当众公开,根本没有舞弊的机会。三、绿化公司鱼龙混杂。绿化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及一定的实力。五年前笔者所在县仅有5家绿化企业,而现在已注册的公司就有上百家。甚至供销社也办起了绿化公司。去年县里某公路绿化工程由于采用通过“关系”而中标的一家单位,所种植的一批苗木死亡率达90%以上。真正具备实力的绿化公司只能望而兴叹了。四、中介人管理不够规范。在我们这里,一般中介人所获取的中介费在10%至20%不等,而真正的施工单位得益微薄,这样往往在施工中出现偷工减料现象,使工程达不到原设计的质量标准。而同时由于中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也扰乱了市场。五、苗木采购畸形。在绿化工程中所用苗木应当就地取材,成活率会比较高。而有些绿化公司因为一些所谓的特殊原因,不远千里到外省市去采购,从而导致成活率大幅度降低。当地的苗木种植户叫苦不迭,苗木积压现象严重。六、绿化资质证书管理不严。一部分具有资质的公司由于“关系”和利益(一般抽取工程量的8%至10%)任意将资质证书借给根本不具备施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其后果不言而喻。据笔者所知,有几家具有资质的公司由于借放单位施工不良所引发的官司不断,懊悔莫及。综上所述,当前的绿化工程市场确实需要整治了,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让大家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