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卉科研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建立了园林科研机构。国家和各省市科学院系统的植物所相继开展了园林花卉植物资源普查、分类、引种驯化、育种、栽培等研究工作,出版了大批相关专著。国家和各省市农科院系统的园艺所相继成立花卉研究室,重点开展与花卉商品生产有关的良种繁育、栽培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与此同时,在农业院校的园艺和林学学科内相继恢复或设立了观赏园艺及园林花卉专业。
这20年来,我国园林花卉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研究方面,我国名花中的菊花、梅花、牡丹、荷花、水仙、杜鹃等的起源问题,首先被提到研究日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菊花与梅花上已有所突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多次人工远缘杂交“合成”菊花,其结果与90年代进行的RAPD等测试结果基本相符,指出家菊是以毛华菊、野菊种间天然杂交为基础,然后紫花野菊、菊花脑等又参加杂交,再经长期人工选择所形成的栽培杂种复合体。家菊的原产中心在安徽,然后向浙江、河南、江西、湖北等地扩展。我国野生园林花卉资源极其丰富,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从1976年起进行了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引种驯化、栽培繁殖研究,并已取得相当成就。
在地方品种的整理、保存和利用方面,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整理保存的菊花品种达2000多个,已出版《中国菊花》;广东、福建、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了兰花品种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出版《兰花新谱》、《中国兰花》等著作;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梅花和牡丹品种,出版专著《中国梅花》、《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牡丹品种图志》等;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整理了我国的牡丹品种,在洛阳建立了牡丹基因库。
在花卉新品种引进、改良与繁育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是菊花、月季和仙客来。菊花在原有盆栽秋菊的基础上,育成切花用春菊、夏菊、夏秋菊、寒菊等新品种。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针对我国切花菊所存在的问题,在从国内外引进的品种中进行选种、杂交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9至11月开花、抗逆性强、性状稳定、栽培简便的切花菊新品种30多个,解决了国庆节前菊花切花品种短缺的问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通过杂交优选、辐射诱变等途径,育成了4个月季切花新品种,具有花形美、花支长、刺少、抗病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仙客来育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是天津市园林绿化所和山西省农科院园艺所;在百合、兰花、荷花、梅花、金花茶、香石竹以及草坪植物中的中华结缕草、野牛草、崂峪苔草等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有出色的成果或新的突破。
在种子扩繁技术方面,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与北京市园林所、山西省种子公司、河北省张家口市科委、深圳市先科四季青鲜花公司等合作,在矮生一串红制种技术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仙客来抗热、抗病品种筛选方面取得了成果;在矮生波斯菊、金盏菊和鸡冠花的良种繁育技术方面也有新的进展。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率先提出发展我国草花种子工程。
在种苗扩繁技术方面,起步较早的是上海市花卉良种繁育试验场,该场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扩繁香石竹种苗;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从1992年起从事切花新品种试种、快繁、检测、规模化生产、营销以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指导工作,1998年生产以香石竹为主的扦插苗6000余万株。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则建立了实生砧木切花月季工厂化育苗体系。
在种球繁育技术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多的是唐菖蒲和百合。其中,唐菖蒲种球繁育形成了以沈阳为代表的高纬度、低海拔,西宁为代表的中纬度、高海拔和以浙江、安徽为代表的低纬度、高海拔种球繁育技术,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花卉栽培方面,北京市农场局园艺所从1996年起开展了月季等四大切花育苗的综合研究,进行了月季砧木的根系与各种不同嫁接方法的对比试验,取得了理想的配比结果。武汉园林所、昆明园林所、杭州园林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花卉工厂化快速育苗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沈阳园林所采用露地遮荫覆膜扦插育苗技术,解决了观赏树木种源缺乏、种子育苗难度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引进和消化国外工厂化育苗技术,花卉穴盘苗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技术日臻完善。
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从唐菖蒲切花生产体系中的生产优质种球、打破球茎休眠和调控生长条件这3个关键环节入手,在唐菖蒲的生长发育规律、球茎休眠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对唐菖蒲花芽分化和花序发育进程有新的发现。
包头市园林所筛选出沸石基质活化、载肥处理的最佳方案,为园林植物栽培和工厂化育苗提供了一种新基质。
在无土栽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