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绿化覆盖率40%,大环境绿化总面积4140 万平方米(包括生态公益林、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占市行政区总面积9.1%。单看数字,石河子的绿化算不上突出。但如果你已经乘车在令人窒息的戈壁滩上行驶了几个小时,而且遭遇了能见度不到两米的沙尘暴,灰头土脸地走出车子,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宽阔整洁的街道两边栽着至少三排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绿茵茵的草坪间盛开着黄的万寿菊、红的矮牵牛,先进的喷灌设施扬起迷迷蒙蒙的水雾……这时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记者对石河子的采访便是在这种震撼中开始的。王震和同济大学的杰作打开石河子的市区地图,棋盘式的街道布局规整,这是50多年前同济大学专家做的规划。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长、石河子市市长宋志国介绍,1950 年春王震将军会同有关人员,经过勘察论证,决定在石河子建一座新城。当时建城物资极其贫乏,没有建筑材料,战士们挖“地窝子”住;没有专门资金,从战士的军衣费中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代建设者想到的是城市的未来,想到了城市规划并付诸实施,为石河子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天,城市规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之际,在石河子还是一片茫茫戈壁的时候,军旅出身的军垦人能够不远千里请来专家做规划,这之中表现出的前瞻意识和过人魄力,足以让我们深表敬意。更难能可贵的是,50多年来石河子总体规划几经修编,书记、市长也换了好几个,但最初的规划思想和基本格局始终未变,“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成为石河子历届市委市政府恪守的原则,也成就了石河子的今天。如果说,石河子科学的城市规划首先应归功于同济大学的专家,那么还有一个极具价值的规划则是军垦人的创举,而它对石河子能够成为“戈壁上的绿城”起到的作用更为巨大。这便是建城之初提出的“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控制规划”的建城思路。在50多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石河子人始终坚持这一思路,使城市绿化和城市建设同时起步,同时发展。今天,石河子道路绿化普及率为98.4%,达标率92.6%,这两个数字不但在西部,在全国也是领先的。石河子的街道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景观效果,不少街道的行道树不是简单的两排树,而是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背景树高大密实,前景树错落有致,形成了良好的人工群落。一年两个植树节石河子树多,是因为种树的人多。石河子一年有两个植树节,春天一个,秋天一个。据石河子绿化部门介绍,每到植树节,石河子人不分老幼都会踊跃地参加义务植树。近10年来,有70万人次共植树220余万株。如果一个土生土长的石河子人陪你逛街,他会时不时告诉你,这里有他上小学时种的树,那里有他上中学时种的树……言语间充满自豪。植树已经成为石河子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棵棵树木记载着三代军垦人的默默耕耘和付出。石河子树多,是因为爱树的人多。在石河子市中心有一条“苹果街”,街道两侧种的苹果树树龄最长的已有20多年,树干比碗口粗。每年夏秋时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惹得不少行人驻足。但人们只是观赏,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摘果子。在石河子,几岁的孩子都会自觉地保护每一棵树、每一朵花。因为他们知道,绿色守护着他们的家园。尽管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在石河子早已蔚然成风,市委市政府还是没有松懈。每年春秋两季有关部门会专门制定出植树计划,确定苗木品种和植树地点,并由专人督察落实。近些年还开展了“军民共建林”、“结婚纪念林”等植树活动,实施“心系绿色家园”宣传教育系统工程,在全市设立了100多处爱绿护绿监督岗,并在小学生中开设爱绿护绿教育课。绿办主任权力最大石河子绿化取得今天的成绩,在石河子绿化办公室已经工作了十多个年头的杨主任功不可没。而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对成绩只字不谈,却向记者介绍起他的手中大权。首先,他有审批权。石河子的待建项目必须先经他的手,达不到绿化指标的项目一个也甭想建。石河子市有一个规定,重点建设项目和绿化项目坚持专家评审制度,住宅小区建设绿化面积必须达到30%,绿化工程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征地、同步验收。按照这个规定审批项目,杨主任手下没留过情,十几年没有一个不合格的项目上马。第二,他还有调动权。市长、书记、石河子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得听他的“调动”。为了保证绿化工程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石河子市实行的是“绿化项目领导责任制”,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各主要领导对重点绿化工程分片包干,从资金到位到施工质量都得管。前两年石河子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市长亲自挂帅的。当记者开玩笑地对杨主任说您可能是全国权力最大的绿办主任时,他笑着说:“没有上级支持,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