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讲台上,你不会认为他是一位有着20多年金花茶育种经验的专家,因为他常常因为激动把常识说颠倒;他站在讲台下,你会把他当成农民,因为他总是穿着粗衣布衫,和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他就是金花茶育种者--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的黄连冬工程师。
年近半百的黄连冬1982年开始参与林业部金花茶科研课题研究。茶花专家程金水从1986年至1992年担任课题组组长,当年,黄连冬是课题组中年纪最轻的一员。金花茶育种就是在那时起步的,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直接在野外规划了一块杂交育种基地,每月至少观察两次,金花茶杂交种生长缓慢,从播种到开花需要6年,结籽则需 10年,且结实率极低。因此每看到新的变化都令黄连冬惊喜不已,而野外恶劣的条件和人为的破坏,使当年几乎一无所获。1982年底,课题组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基因库,搜集金花茶,开始了正规的科研工作。
直到1992年课题结束时,黄连东参与的课题组育成了若干有价值的F1代植株:‘冬梅迎春’比野生原种金花茶耐晒;‘碧柳’的叶子比野生原种金花茶的小,花朵一反下垂的原始性状,而是可爱的直立向上,更突出了金色花朵的美;‘金背丹心’的花被是黄色的,而内部花瓣呈粉色,速生且耐晒;‘随美人’则花大、枝条分枝低且柔软下随,羞羞答答……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引来国内外游人竞相参观。
1995年,金花茶公园正式建园,由于旅游规划需要,要将基地迁至50米外的空地,10年前辛苦移栽的小树苗此时已长成大树,一旦移栽,难以成活,且会严重影响试验进度。黄连冬与几位同志多次呼吁,苗圃仍然没能逃出厄运。那次易址,死掉了400余株金花茶。“我气得在家‘罢工’了一个月。”9年后的今天说起这事,他仍然气愤难平。而一个月后,因为舍不得他的“宝贝”,又回去日夜管照。这次易址,基地面积由1000平方米缩减到现在的100平方米,组培室被拆掉。没有了组培室,黄连冬的育种彻底回到了原始的种子繁殖方式。直到199 6年,被移栽的金花茶仍然处于恢复期,育种试验无法进行。曾经盛极一时的基因库只留下一盘外国专家参观时录制的光盘,让他时时回忆。
这几年,几名招来的研究生都先后离开了待遇微薄、设施简陋的基因库,这里仍然只有黄连冬一人;申请不到任何经费,杂交育种区是一块露天的、用铁丝网围住的小院子,由一把上锈的老锁“守护”;金花茶标本制作间里安不起风扇,常常呛得黄连冬睁不开眼睛……也有其他单位提出高薪聘请他,但他却选择了留下。他说:“这里有我的整个青春,我走了,这些生命就结束了,甚至再没有人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了。”
一切艰苦条件都没能让黄连冬停下手中的工作,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都给他带来信心。2001年的一天,他发现种了4年的金花茶杂交品种开出了茶花中罕见的紫色花朵(暂定名“新紫”),他的这一成果引起了世界茶花界的普遍关注。
对于现状,黄连冬充满忧虑,他说,日本已经育出20余种性状优良、稳定的黄色茶花,打入我国市场,而作为世界金花茶的故乡,我国自己的育种、推广工作却停滞不前;基因库中的6个新品种由于经费不足,无法申请新品种登陆,即使申请后,他一人也无力进行推广种植;而这些新品种在现有条件下难以保证安全,一旦有枝条被盗,进行商业繁殖,损失巨大。
说得太多、太久,无人喝彩,所以变得沉默。黄连冬有一个已经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成百上千的数据表格,那是他从1 983到2002年的所有试验记录。20年的光阴匆匆过去,他把青春献给金花茶。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找到一家合适的企业合作,为他的下一步科研注入资金,把自己的成果变为生产力;同时也希望引起政府和相关领导的重视,因为毕竟中国是金花茶的故乡。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