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有“语言”
一项研究表明,植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尽管它们的语言与人类可能不同,但它们之间能够互相联络警告一些迫近的威胁。这项新研究是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他们描述了利马豆植株如何发出危险信号保护自己并警告邻居们害虫蛛螨正在迫近。
利马豆植物不是通过文字和语言,而是通过散发出化学物质发出信息。“这些植物对于蛛螨的侵袭能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这些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使它们不容易受蛛螨伤害。而且这些化学物质还可以吸引蛛螨的天敌来对付这些害虫。同时,这些化学物质还能激活相邻植物的基因,刺激它们产生同样的化学物质,起到驱虫剂的作用。
科学家们说,“关于植物间这些空中信息交流的发现对于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有助于探索植物保护的新途径。”
会“预报气象”的树
在美洲的多米尼加,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知道天不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这种“雨蕉”是当地生长的一种树。因为能准确预报出天气晴雨,所以,多米尼加人都要在自家门前栽种上几棵,外出以前看一看,好掌握天气情况。
雨蕉树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原来,雨蕉的叶片和茎干的表皮组织十分细密,全身好像披上了一层防雨布。天下雨以前,空气的温度很大,雨蕉树体内的水分很难靠平日的蒸腾作用散发出去,于是便从叶片上溢泌出来,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这就是人们看到以后所说的雨蕉树在“哭泣”了。因为看到雨蕉树哭泣以后,天都要下雨,所以,人们便把雨蕉树“流泪”当做要下雨的征兆。
在我国的广西忻城县龙顶村,也有一棵能预报气象的树,这棵百年树龄的青冈树,它的叶片晴天呈深绿色,天将要下雨前就会变成红色。当地的村民们不用听天气预报,只要看到这棵青冈树的叶子变红,就知道天气的变化。
自带“氮肥厂”的草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肥料,尤其是缺少了氮肥,植物就会长得又矮又小。虽然空气中含水有大量的氮素,可是绝大部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只有豆科植物有一各特殊的本领,能将它转为成氮肥,供应自己生长的需要。因为在它们的根部,都有一个小小的“地下氮肥厂”。
豆科植物的根上面长有许多疙疙瘩瘩的东西,它就是豆科植物的“地下氮肥厂”。在这些被称做根瘤的小疙瘩里,竟还有许多辛勤劳动、专门制造氮肥的“工人”呢。这些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小家伙叫根瘤菌,正是它们通过体内分泌的固氮酶,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还原成为植物吸收的氨态氮,源源不断地供应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据科学家测定,一棵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为它提供所需要的大部分氮肥,豆科植物有了这些小小的天然“地下氮肥厂”,就不会为缺乏氮肥而发愁了。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的共生关系。在根瘤里,豆科植物把自己吸收的一部分养料和水分供给根瘤菌,而根瘤菌也把自己合成的“化肥”输送给豆科植物。生物学家们设想,如果能将根瘤菌的“地下氮肥厂”移植到小麦等农作物的身上,那么可以避免化肥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除了气象树,自然界里能预报气象的植物还有不少。澳大利亚有一种能预报晴雨的“报雨花”。瑞典有一种能测量气温的“气温草”。这些植物“气象台”给人类的帮助可真不少。
被称为“指南针”的植物
人知道东南西北,植物也不例外,具有相当精确的定向能力。
美国有一种莴苣植物,它的叶面总是和地面垂直,而且无一例外朝着南北方向,因此人们把它称做“指南针植物”。
指南针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习性呢?植物学家发现,叶片指南与阳光密切相关。叶片指南特性对植物生长有利。中午阳光强烈,垂直叶片的受光面积极小,能减少水分蒸腾;而清晨和傍晚,叶片有可以在耗水少的情况下进行较多的光合作用。这样,指南针植物能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较好的生长。
能产“石油”的树矢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有限,越开采越少,因为石油是动植物在地下埋藏了千百万年的时间才形成的。在石油资源日益三竭的今天,科学家们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从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提炼出石油来呢?于是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和培育能产石油的植物。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寻找,一位名叫梅尔温·卡尔文的美国科学家终于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发现了一种能产出“石油”来的树。这种能产“石油”的奇树名叫香胶树,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人们只要在它的树干上打一个洞,就会有胶汁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这种胶汁的化学特性和柴油很相似,无需加工提炼,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