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古的传奇故事
1500年前。
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来自西亚大食国(今阿拉伯)的使者,跋山涉水,穿越荒漠,来到巍巍的华夏古都长安,将神奇的麒麟竭等贵重药材呈献给大唐天子。
大食使者,手捧血红的麒麟竭向大唐天子讲述了这神奇药物的来历:远古时候,大食人以守猎放牧为生,成天往返于悬崖峭壁与原始森林中,因此,人畜摔伤流血的事早已司空见惯。一日,一头牛一脚踩空,跌下了山崖,牛血流如注。牧人看见被牛压折了的树杆中流出了血红的树液,伤牛将这树液舔敷在伤口上,不一会儿血竟然止住了。牛又嚼食了树叶,没多长时间,伤牛竟奇迹般地翻身站了起来。牧人连跑带爬下到山谷,用血红的树液敷在自己被岩石荆棘划破流血的手脚上,顿时血就不流了,疼痛消失了。
牧人带回了凝结在树杆上已经干燥了的血红的树脂,向人们讲述了树液的神奇功效,人们便把这血红的树液当作天赐的神药,称之为“麒麟竭”。
从此,麒麟竭成为华夏宫中御用的珍贵药材,并逐渐传到民间,成为中医药中的一味贵重药材。
血竭资源的探路人
千百年来,中华医学贤人历经研究和实践,证实了血竭在活血、止血等方面的独特功效,而将它作为中医伤科的重要药材。但由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应用范围极其有限。
1972年初,周恩来总理发出了“寻找南药资源及替代品”的指示,其中特别提到了血竭。
初春时节,地处昆明北郊黑龙潭的昆明植物园乍暖还凉。就在这样一个万木复苏的日子里,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手捧周总理的指示,心中热血沸腾,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蔡教授点燃一支香烟,靠在沙发上闭目沉思。三十多年前,在滇南考察时的情景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一天中午,考察队顶着酷暑走到一个傣族山寨,看到傣族山民的竹楼边挂着一条条形似干血的东西。山民告诉蔡教授这是从一种树杆上流出来的树液,可用来止血。先生心中一喜,猛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可能这就是‘血竭’。”
就这样,年过花甲的蔡希陶教授立马带着考察队出发了,他们跋山涉水,砍竹子当拐棍,穿行于滇南的深山密林之中。历时三个多月,先生终于在孟连县一片石灰岩季雨林中找到成片的龙血树,足有2800多株,不少树杆上还挂着干血状的血竭。
先生摘下一条条血竭样品,又小心翼翼地挖了200多株龙血树幼苗亲手把它们种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从此,用铁的事实推翻了外国人所说的“中国没有龙血树资源”的断言。
后来,蔡教授又组织科学工作者进行研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加工提炼出来的血竭,经现代化学、药理、临床试验,品质优于进口名牌血竭。蔡希陶教授为此撰写的论文《国产血竭资源的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踏上“血竭”人生路
1978年春天,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长绿》,让青年刘剑心中刻下了“蔡希陶”这个令人敬慕而辉煌的名字,也让他从此认识了血竭,走上了血竭人生路。
刘剑出生在广东南海之滨一个清贫的中医世家,从小在父辈的身边得到耳濡目染,使他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早逝,没给他留下什么遗产,却将正直善良、诚信做人、热爱医药事业的优秀品格传给了他,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当时,刘剑正在一家药厂当采购员,他手捧刊登《生命之树常绿》的报纸,读了一遍又一遍。蔡老植根于云南边疆这块植物王国的沃土之中,四十年如一日,用毕生的精力追求真理,用科学造福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