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设中摆脱了贫困。
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内蒙古个体治沙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大户已超过1300户,过去不少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沙区农牧民和治沙实体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我国在防沙治沙领域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自199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以对国际防治荒漠化事务积极、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迪亚洛先生曾经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履行公约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世界防治荒漠化看中国。
18.1%沙地:治沙事业仍任重道远
我国防沙治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土地沙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全国仍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分布于18个省份的498个县。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分布于30个省份的889个县,影响全国近4亿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
治理任务也十分沉重,目前仍有5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按照六中全会确定的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到2020年需治理沙化土地32万平方公里,即每年需要治理2.3万平方公里。而且还有3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化土地需要加强保护,否则极易沙化。
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同时,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滥用水资源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对防沙治沙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执法不严,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不利的气候因素,特别是干旱对加速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认识土地沙化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沙治沙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全国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