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蛾类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为大型蛾类。一般天蛾成虫的前翅狭窄而长,后翅短三角形,复眼大,胸部粗壮,腹部末端尖,触角端部较细而弯曲;幼虫体形一般为圆筒形,腹部由11节组成,其中第8节背板有一个尾角,腹部各节常有自气门上方向后斜向背部的斜形带纹。天蛾种类较多,为害园林植物的天蛾害虫主要有蓝目天蛾、豆天蛾、葡萄天蛾、白薯天蛾、榆绿天蛾、桃六点天蛾、霜天蛾等。现就其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二、几种天蛾的识别及习性
4.白薯天蛾学名HerseconvolvuliLinnaeus,又名旋花天蛾、甘薯天蛾、白薯蚕蛾。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茄科(观赏辣椒、茄子等)、豆科、旋花科(牵牛花)等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7至50毫米,翅展100至120毫米。全体灰褐色,腹部背面中央有暗灰色纵纹,两侧每节有白、红、黑相间的横纹3条。前翅灰褐色,后翅淡灰色,有4条暗褐色横带,缘毛白色及暗褐色相杂。触角镰状,下唇须缺。
卵球形,直径约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后变黄白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80毫米左右;头较小,密布较浅的皱褶;体表布满小颗粒,末端背面有一杏黄色尾角。幼虫共5龄,体色多样,l至3龄黄绿或青绿色,成长后主要有绿色及褐色两种,一种体色淡绿,头部淡黄色,腹部两侧均有紫褐色黄白相同的斜纹;另一种体背土黄色,侧面黄绿色,杂有粗大黑斑,头部黄褐色,斜纹为黑褐色。
蛹体长约50毫米,暗红色或褐色,下颚较长向下弯曲成钩状与体接触,翅达第4腹节末。
⑵生活习性:在河北省任丘地区一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发生于5月间,第2代发生于8、9月。以蛹在土中5至10厘米深处越冬,一般在松软的土壤里化蛹较多,化蛹处的地面常凸起,易于识别。虫又多迁移至低洼地方繁殖。成虫趋光性强,也善于飞翔,能作较远距离低飞转移,日伏夜出,多在黄昏后取食活动。卵多散产于植物的正、反面及叶柄上,也有产在植株根、茎和靠近地面的叶柄上。平均1头雌蛾可产1500粒卵,有时达2800多粒。卵经过4至5天孵化,初龄幼虫即吃掉卵壳,随后躲在叶背剥食叶肉,3龄前食量较少,3龄后食量大增,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4、5龄进入暴食期,食尽全叶后又迁移它处继续为害,一头幼虫一生可食掉3、4叶片左右。幼虫白天不大活动,栖息在叶背或叶柄上,以晚间取食为主。老熟幼虫钻入3至15厘米土壤深处化蛹越冬。蛹期10至20天。
白薯天蛾的成虫
5.榆绿天蛾学名CallambulyxtatarinoviBremeretGrey,又名云纹天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宁夏、山东等地,日本、朝鲜、前苏联也有。主要危害榆树、柳树、杨树、槐树、构树、桑树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0至33毫米,翅展75至79毫米。翅面粉绿色,有云纹斑;胸背墨绿色;前翅前缘顶角有一块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内横线外侧连成一块深绿色斑,外横线呈2条弯曲的波状纹;翅的反面近基部后缘淡红色。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外缘淡绿;翅反面黄绿色;腹部背面粉绿色,每腹节有条黄白色线纹。触角上面白色,下面褐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内侧有绿色密毛,跗节赤褐色。
卵淡绿色,椭圆形。
幼虫鲜绿色,体长80毫米,头部有散生小白点,各节横皱,有白点并列。腹部两侧第一节起有7个白斜纹,纹两侧有赤褐色线缘。背线赤褐色,两侧有白线。尾角赤褐色,有白色颗粒。
蛹浓褐色,长35毫米。
⑵生活习性: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至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出现成虫,6至7月为羽化高峰。成虫日伏夜出,趋光性较强,卵散产在叶片背面。6月上、中旬见卵及幼虫,6至9月间为幼虫危害期。
榆绿天蛾的成虫
6.桃六点天蛾学名MarumbagaschkewitschiBremeretGrey,别名枣桃六点天蛾、枣天蛾、枣豆虫、桃雀蛾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碧桃、苹果、樱花、海棠、葡萄、梨、杏、桃、枣等园林植物。
⑴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至46毫米,翅展82至120毫米,体肥大深褐色至灰紫色。头细小。触角栉齿状,米黄色,复眼紫黑色。前翅狭长,灰褐色,有数条较宽的深浅不同的褐色横带,外缘有一深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