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半个多世纪,除了“文革”特殊时期,实现每焖俜⒄挂恢笔俏颐鞘滓墓艺铰裕扇〖苹没故鞘谐【弥皇遣煌木锰逯蒲≡瘛V砸丫梅⒄狗旁诠沂挛竦氖孜唬览砗芗虻?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状态和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一个国家,不论其政治意识形态多么高调,军事手段如何强硬,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都不可能有稳固的国家内政和必要的国际尊严。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历史和未来生存挑战都极大地强化了我们的发展意识。所以,经济发展实际上是我国长期不变的社会主流意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看,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总体上具有“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以下简称“环境换取增长”)”的特点,即客观上损失了一部分环境质量和环境福利来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也确实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比较多和比较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样一种判断,可以从一些统计数据来印证。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除了上述统计数据外,来自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们过去所走的发展道路具有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特点。2005年底一个网站(www.163.com)搞了一个网上投票,主题是“您认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获得898张得票,其中,认为主要原因是“以环境换取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为30%,“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的加速期”的为4%,“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的为23%,“政府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低”的为22%,“公众参与环保机制尚未健全,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的为17%。从网民的投票来看,大多数人们都认识到造成我国污染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环境换取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历史地看,走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急于追赶世界发展水平,且当时环境容量还有较大余地的情况下,是有一定客观性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这个阶段就基本到头了,这种发展方式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按照这样的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搞下去,当经济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时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将承受不起。
显然,“环境换取增长”的发展方式是有严重后果的,不是一种可以长期采用的发展方式,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发展方式必须有一个重大转变。
应该向何处转变?有一种选择,即反过来放弃或部分放弃经济发展来保护环境。但我们知道这是不被现实所接受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央的方针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切工作(包括环境保护)都要服从这个总方针,所以这种选择即使存在,也不能采纳。有人指出,有些自然保护区或重要生态系统不是要禁止建设而保护起来吗?我们认为禁止建设不等于不发展,这些地区也是要求发展的,只是更多地是通过转移支付、环境补偿、生态移民等方式而发展罢了。
因此,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向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简称“环境优化增长”),我们称之为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新形态。所谓环境优化增长,就是指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目标。在这个阶段,环境不再是被经济增长所牺牲、排斥的因素,相反是促进和改善经济增长的因素。“环境保护要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就是指的这种作用。
举汽车工业发展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转变。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汽车生产技术的时候,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要求并不是很高,甚至把尾气治理生产线和车上的尾气净化装置给省略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使当时还不富裕的人们能够用得起汽车,满足人民对汽车生活的强烈渴望,当然付出的代价就是汽车尾气污染加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这就是环境换取增长的阶段。到了现在,随着汽车数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