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着较大出入。在随机选取的50米距离上,直径超过15厘米的树桩已经超过了50棵。有工人指着一株直径接近50厘米的树桩叹息,“山里的树长到这么粗,恐怕要二三十年”。
直到赫曦台动工第二天,湖南省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副主任陈战军才收到消息。根据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规定,风景名胜区内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必须报省环保局审批,并由省局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组织公众参与听证。早晨上班后,陈战军给省市两级环保局的相关部门打去电话,对方均表示:“按说该我们管,可是项目没有报过来。”工程指挥部则答复说,《环境评价报告书》尚未成形。
赫曦台项目绕开环保部门审批的行为让陈战军有些吃惊。“这是一个没有经过环评就动工的项目”,陈战军说,“这样的项目应该叫停!”
历史被利用
湖南大学与岳麓山比邻而居,岳麓山上任何一项工程都将影响湖大的校园景观。工程动工后,湖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出了“救救岳麓山”的呼吁,更积极的学生每天造访工地现场,发帖反映施工对植被造成的破坏。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是赫曦台项目主要的一支反对力量。学院一位博士生导师虽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但是他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意见:清代复建的赫曦台一直保存在岳麓书院门口,“造一个假古董怎么解释?”
同一学院的巫纪光教授属于“温和一些”的反对派。“凡是有山的地方不能盖任何房子,这种观点太极端,我看主要是怎么合理选择。”巫纪光说。按照他的观点,岳麓山不是生态公园,也不是森林公园。既然是风景名胜区,确实需要一些名胜和山水结合起来。现在麓山景区的景观相对集中在景区的东南部,旅游高峰时每天两万人上山,“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中心区压力太大”。因此“可以造一个建筑,适当分散一下游客”。
巫纪光反对的,是未来赫曦台的巨大规模。方案中的赫曦台景点占地2.06公顷,超过了4个足球场的面积。其中赫曦台本身高达47.5米,底座面积接近3000平方米。从效果图上看,赫曦台的底座像“台”,以上部分像“阁”,却又有几分像“塔”。“方案刚开始的时候是‘阁’,后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变成了‘台’。”巫纪光说,“我也觉得莫名其妙。”
赫曦台不宜过分追求体量和规模,不宜太显赫,不宜太张扬,这也是此前专家们屡次提出的要求。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讲究山、水、植物、建筑四个要素的齐备,而园林好坏要看建筑和山水是否融合。一个庞大的赫曦台会破坏岳麓山的优美轮廓,显然违背了审美规律。
作为景区管理处主管单位的长沙市园林局,专门制作了一份《赫曦台考证说明》回应专家的观点。《考证说明》引用王守仁《望赫曦台》中“隔江岳麓悬晴久”一句进行了解释:800年前赫曦台的型制现在无法考证,但王守仁在诗句中说,赫曦台是隔着江眺望能够看到的;如果赫曦台没有一定的高度和广度,隔江远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说明赫曦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垒砌平台,而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台阁式建筑。
“对诗词歌赋的夸张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很快就有专家斥责这种考证的荒谬。在今年6月9日的设计方案评审会上,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蔡道馨仍然坚持赫曦台方案应该“减肥瘦身”。写完一页纸后,蔡道馨还嫌自己陈述的理由不够充分。他又拿出一张纸写下“几点补充意见”:现在总平面布局及赫曦台建筑的体量都显得过于庄重,纪念性建筑的气氛很浓。应该考虑打破纪念性建筑的框框束缚,缩小体量、层高或层数,使其显得更轻巧,更富人情味。
半路杀出的设计方案
事实上,目前敲定的方案在最初评审时并未被看好。
在2004年年底举行的设计方案评审会上,由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该方案,仅仅排在全部6个设计方案的第3位。专家们认为当时的所有方案均存在明显不足,一致建议暂不产生一等奖方案,并将得分排在前两位的方案并列为二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