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嵩明县阿子营乡的花农周永福这些天满脸愁容:由于市场的变化,他种的20亩百合花一下子从“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今年一年的辛苦可能要付诸东流。
周永福去年承包了5亩土地专门种植百合花,经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去年他挣了五六万元,心里着实高兴。于是,今年他和亲戚借钱后将
花卉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0亩,本应期待着更大的收获,但从今年6月中旬以来花卉价格急跌,目前10枝1扎的百合售价只有10多元钱,而这扎花的种球成本就要30元,这还不算投工、投劳、大棚、农药的费用,等到八九月份集中上市时,以高峰期每天20多万枝的出花量计算,“花贱如草”的行情势必会让他赔个“底朝天”。
盲目跟风带来“卖难”尴尬 周永福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了解,以前数十元一把的“俏百合”如今已风光不再;在昆明的鲜花市场上,4个花头以上、每把两支的百合5元左右就能买到。而仅阿子营一个乡的百合切花产量如今就已超过了历年整个云南省百合市场的保有量,看来百合“烂市”已不可避免,花价低迷自然不言而喻。
据阿子营乡副乡长杨潮流介绍,由于2003年花市行情好,1亩百合利润达到1万元左右,这让当地很多希望致富的农户不惜以借债、贷款的方式加入到百合种植大军中,种植面积也由去年的1300多亩迅速增加至今年的5000亩。可以说,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烂市”的状况。
有分析人士认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云南花卉产业自1994年以来就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其鲜切花的生产规模及产量更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如今,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正是给云南的花卉产业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有着10年光辉历史的云南花卉业必须尝试“第二次飞跃”,而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和葵说,高档花卉种植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需要投资者理性的分析。盲目跟风,不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还会破坏与之相关的市场秩序。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可以说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导向、一哄而上致使农产品出现周期性“卖难”尴尬的实例。由此可见,云南花卉业急需建立有效的花卉市场预警机制。
与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形成鲜明反差,花卉大国荷兰的花卉生产、销售、科研、推广、培训、相关设备等各个环节,一般都是由独立的专门公司承担,由行业协会协调衔接。一般情况下,生产者不参与销售,销售者不直接从事生产,种花的不繁殖种苗,繁殖种苗的不生产花卉,分工极其明确,这既有利于花卉业主集中精力从事单项工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率,又有利于花卉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由于荷兰建立了发达的拍卖、批发、零售体系,特别是拍卖市场的高速运转,使花卉市场需求稳定,产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生产者、销售者不必采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来避免市场风险,生产者只关心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达到顶峰。
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唐开学指出,花卉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要研究怎样把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花卉生产不能将就凑合,更不能盲目跟风。他建议花卉产业应该全面运行适合国情的“公司+花农”生产销售模式。通过这种形式内联花农,外联市场,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生产品种和规模确定、新技术的传播以及产品营销,花农按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花卉生产。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经济结合体,共同求生存,谋发展。
资金瓶颈制约花卉生产模式升级 借鉴国外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一般而言,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是花卉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然而,云南的花卉产业却有80%是农户从自己的“责任田”上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小、品种杂多、种植分散,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