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节水概念的不断发展 1991年山仑院士提出“生物节水”一词,他指出:“生物节水措施是按照作物需求规律采取对策,例如,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需水临界期制定灌溉计划,进行作物布局;同时,也是改善工程和耕作措施的依据。从长远来看,通过研究需水规律提高植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这一条途径十分重要,是未来节水增产的最大潜力所在。”现在看来这句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1999年石元春院士发表了一篇“开拓中的蹊径:生物性节水”的文章。他对生物节水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和明确的定义。他指出:“所谓生物性节水,是指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这个概念非常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2003年我们对生物节水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量决定了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分布和产量,其水分利用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生物节水的研究较少。植物抗旱节水在过去应用研究较多,动物和微生物抗旱节水应用研究较少。随着生物节水发展,通过培育抗旱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利用各种抗旱节水栽培和管理措施,提高生物链过程由微生物→植物→动物的不同能量级生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产生出更多和质量优良的食物和价值,将成为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我们认为,生物节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生物节水应该是指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狭义的生物节水应该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特别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物节水,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将水分高效利用从旱地农业向湿润地区和盐碱滩涂湿地以及江河湖海等水资源利用方向全面开拓,将提高粮食水分利用效率向提高经济水分利用效率的层次发展,发展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出口,才能使中国农业走向世界,才能发展中国的生态农业和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新思路。
现在从生物节水科学发展的趋势看来,生物节水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生物节水个概念还在继续扩大和延伸,生物节水除了在农业的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中有头等重要地位外,还应该在蔬菜、水果、
花卉等经济植物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养殖业的动物节水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节约用水、污水资源治理以及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因此,生物节水或者更确切的概念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其定义应该是“利用和开发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利用少量或同等水分或劣质水资源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出和经济及生态效益”。
2.生物节水研究学科地位日趋上升 从以上生物节水发展来看,生物节水从文章中的一个简单词句,到一篇论文的题目,确实是开拓中的蹊径,再到现在关注热潮,还并非是研究热潮,经历了15年艰难的历程。近年来生物节水研究的科学意义逐渐引起科学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生物节水学科地位日趋上升,令人振奋,这是我们从事水资源和生物节水研究等方面科研人员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在开辟和提倡生物节水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生物节水的概念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开拓和完善,于2005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了以“生物节水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67次学术讨论会。2006年5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这些都推动了生物节水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在不同地方分别明确指出,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水资源已列到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农业高效节水,开发灌溉节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