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
现状 渐危种。本种孢子体生长缓慢,生殖周期较长,孢子萌发和和配子体发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而湿润的环境。由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缩小,现存分布区内生境趋向干燥,致使配子体生殖环节受到严重妨碍,林下幼株稀少。加之茎干可作药用和用来栽培附生兰类,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减少,有的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植被的缩小而上 升。若不进行保护,将会导致分布区缩小。
形态特征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1-6米。胸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具窄而色淡的啮蚀状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边同时轴和羽轴具刺状突起,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0.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12厘米,宽1.2-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具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孤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具钝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公叉,基部下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侧脉分叉处,造 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球形,膜质。
地理分布 广布于福建东南部福州、闽侯、福清,南部安溪、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永定,台湾台北、新竹、台中、南投、花莲、高雄、屏东,广东北部连山、英德、乳源、怀集,南部新兴、肇庆、德庆、信宜、高州、阳春、博罗,海南的琼中、昌江、乐东、保亭、陵水,广西龙胜、永福、融水、金秀、梧州、容县,北流、玉林、合浦、邕宁、武鸣、龙州、防城、宁明、浦北,贵州南部册亨及北部赤水,云南东南部广南、麻栗坡、金平、屏边、泸西、通海、绿春、河口,西部贡山、盈江、瑞丽,四川南部合江、叙永、筠莲、
洪县、宜宾、屏山、雷波,中部邛崃、雅安、峨眉、乐山、犍为、壁山、邻水,长寿、北碚 ,西藏东南部墨脱。垂直分布一般在400-900米,最高可达1500-1600米,最低200米左右 。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亦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本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杪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 、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土壤多为酸性。
保护价值 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保护措施 本种有的分布区虽已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贵州还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但多数地区尚未加以重视。如四川峨眉山过去桫椤分布很多,如今只有数十株散生在伏虎寺溪沟两侧。建议当前保护重点应以四川邻水、犍为、峨眉等地区为主建立桫椤保护区,同时 进行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扩大分布面积、避免分布区南缩。
栽培要点 本种适宜于透气透水好的肥沃砂壤。现在广州和香港植物园均有栽培。1984年四 川成都生物研究所已用组织培养法育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