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种类也较多。但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且为害最严重的还是飞蝗类。
蝗虫的发生和为害令人触目惊心,尤其是蝗灾之年,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飞蝗的寄主植物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喜欢取食玉米、小麦、粟、黍、水稻、高梁、大麦等农作物,以及芦苇、荻草、狗尾草、稗草、狗芽根等杂草。
为害症状
飞蝗的成虫和若虫(蝗蝻)均咬食植物的叶和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秆,尤以成群迁飞时的为害,常把作物吃得一颗不留。
生活习性
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一般北京以北一年发生一代;渤海湾、黄河下游、淮河、长江流域通常发生2代;但微山湖、洪泽湖一带在干旱年份可以发生3代;华南地区一年可发生3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飞蝗分为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散居型一般没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而群居型的成虫有成群迁移和迁飞习性,且迁飞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迁飞时在空中可持续1~3天之久,蝗的成虫食量较大。
飞蝗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夏蝗羽化的适宜温度在25~30℃之间,在17~36℃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越盛。成虫产卵对土壤的含水量和含盐量有选择性,对土面的紧实度也有要求。一般在紧实的土内产卵多,产卵时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大多数卵产在含盐量0.5%以下的地区。所以一般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和水位不稳定的湖滩或海滩,大面积的荒滩上或间有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易发生。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⒊药剂防治
大面积使用药剂防治蝗蝻应掌握蝗虫在3龄以前。
用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每亩用60~70克;地面喷雾,每亩用75克,或用45%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75~100克,或20%敌马合剂,每亩用100克或1.5%林丹粉剂,每亩用1.5~2千克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