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是一类为害农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在我国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在全国各省(区)均有要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低洼内、土壤湿润、杂草多的旱作区和粮棉夹种地区发生最重,其它旱作区、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大地老虎分布比较普遍,常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但仅在长江沿岸部分地区发生较多。
黄地老虎国内主要分布于北方,在南方也有少量发生。近年来在淮北及东部沿海棉区,如山东、江苏等地,有逐年严重的趋势。
为害症状
地老虎以幼虫为害幼苗,1、2龄幼虫在土表或寄主的叶背和心叶取食;2、3龄幼虫将叶片咬成无数小孔或缺刻,有的也为害生长点,3龄以后入土,夜间出土咬断整株苗,连茎带叶,护入穴中,常留少许叶尖露出土表。
生活习性
小地老虎由南向北发生代数逐渐减少,一年发生1~7代。在南岭以南地区可终年繁殖为害,南岭以北有少量幼虫和蛹在当地越冬。小地老虎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间出来活动。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对糖、醋、酒混合液有强趋性,同时对黑光灯趋性强。成虫产卵于土块、地面缝隙、土面的枯草茎和根须、草秆、杂草和作物幼苗叶片反面,一般土壤肥沃的田里产卵多,卵为散产。幼虫共6龄,1、2龄虫常栖息于土表或寄主叶背,昼夜活动,不入土;3龄以后潜入土中1.6厘米左右处,夜晚出土为害,阴天也能出土为害。幼虫有假死性,一遇惊动,就缩成环形,食料不足时有转移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大都迁移到田埂、杂草根旁较干燥的土内深6~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
大地老虎在全国各地一年发生一代。成虫趋光性不强,交尾后第二天就能产卵,卵一般散产于土表或生长幼嫩的杂草茎叶上,4龄以前的幼虫不入土蛰伏,常在草丛间啮食叶片,4龄以后的幼虫伏于土表下,夜间出土为害,幼虫有带育越夏习性。越冬后的幼虫,食欲旺盛,是全年为害的最盛时期。老熟幼虫于6月份在土下3~5厘米处筑土室滞育越夏,越夏期长达3个多月,到秋季羽化成成虫。越冬幼虫抗低温能力很强。
黄地老虎在新疆、甘肃河西地区每年发生2~3代,华北地区以及江苏一带3~4代不等。各地以幼虫在麦田、绿地、菜田及杂草地等土中越冬。
黄地老虎成虫对黑光灯有一定趋性,对糖、醋、酒液无明显趋性,喜在大葱花蕊上取食,进行补充营养。卵常产在土面枯草须根上,有一部分产在蓼、小蓟、苍耳、小旋花等杂草和棉花、苘麻、芝麻、花生、豆类等幼叶的背面。幼虫共6龄,初卵幼虫耐饥饿时间可达72~96小时。为害高梁、玉米作物时,幼龄幼虫把嫩叶咬成小孔。龄期稍大的幼虫,多在苗茎基部紧贴土表咬断或蛀一小洞,造成枯心苗。
小地老虎适宜温度为18~26℃,相对湿度为70%,高温(30℃以上)不利于其发生。10%~20%的土壤含水量最适于成虫产卵及幼虫生存,砂壤土、粘壤土幼虫多,发生重,砂土地为害轻。
温度达20℃以上时,大地老虎则滞育越夏。
在西北干旱地区播种前必须灌水的农田,不论是否翻耕,有无杂草,灌水后即可发现黄地老虎的卵,而未灌水的田极难发现卵和幼虫。
一般以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土壤板结及碱性大的地块地老虎发生轻;重粘土和砂土,对其亦不利;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比较疏松的砂质壤土,易透水,排水快,适于地老虎的生存。
凡是旱轮作地区发生较轻,旱作地区较重,耕地粗放和杂草丛生的耕地,被害严重。
此外,不同茬口与地老虎发生关系密切。凡前茬为绿肥或套作绿肥田的棉苗、玉米苗,虫口密度大,受害重。前茬是小麦的棉苗受害轻,麦套棉的棉田比一熟棉田受害也轻。
地老虎的天敌较多,如中华广肩步行虫、甘蓝液蛾拟瘦姬蜂、夜蛾瘦姬蜂、螟蛉绒茧蜂、夜蛾土茧寄生蜂、伞裙追寄生蝇、粘虫侧须寄生蝇、饰额短须寄生蝇。此外,有虻、蚂蚁、蚜狮、螨、蟾蜍、鼬鼠、鸟类及若干种类的细菌、真菌和颗粒病毒等。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除草灭虫
在春播前,进行春耕细耙的整地工作,可消灭部分虫卵和早春的杂草寄主。
⑵清理田园
在作物苗期或幼虫1、2龄时结合松土清除田内外杂草,沤肥或烧毁,便可消灭大量的卵和幼虫。
⒉成虫诱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