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 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 acques Der rida 1930-)最早提出解构主义。进入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成为西方建筑界的热门话题。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解构主义者”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移位、斜轴、拼接等手法,也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的拉·维莱特公园(P arc dela Villette )是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的典型实例。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黎市东北角,20多年前这里还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家畜及杂货市场。当时牲畜及其他商品就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来。1974 年这处百年历史的市场被迁走后,德斯坦总统建议把拉·维莱特建成一座公园,后来密特朗总统又把其列入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并要求把拉·维莱特建成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的并且有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绿地,公园还要成为世界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1982 年举办了公园的设计竞赛,在41个国家递交的471件作品中,选出了9个一等奖,后经过第二轮的评选,建筑师屈米牗 Bernard Tschumi 1944-牘的方案中奖。约55公顷的拉·维莱特公园环境十分复杂,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把公园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有19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中央市场大厅,这座241米长、86米宽的金属框架建筑在市场迁走后改成了展览馆及音乐厅。大厅南侧是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牗 Christan de Portzam parc 牘设计的音乐城。公园北部是国家科学技术与工业展览馆。公园主要在三个方向与城市相连:西边是斯大林格勒广场,以运河风光与闲情逸致为特色;南边以艺术气氛为主题;北面展示科技和未来的景象。屈米通过一系列手法,把园内外的复杂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满足了各种功能的需要。他的设计非常严谨,方案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素构成。屈米首先把基址按120×120 米画了一个严谨的方格网,在方格网内约40个交汇点上各设置了一个耀眼的红色建筑,屈米把它们称为“F olie ”(风景园中用于点景的小建筑),它们构成园中“点”的要素。每一F olie 的形状都是在长宽高各为10米的立方体中变化。F olie 的设置不受已有的或规划中的建筑位置的限制,所以有的F olie 设在一栋建筑的室内,有的由于其他建筑所占去的面积而只能设置半个,有的又正好成为一栋建筑的入口。可以说方格网和F olie 体现了传统的法国巴洛克园林的逻辑与秩序。有些F olie 仅仅作为“点”的要素出现,它们没有使用功能。而有些F olie 做为问询处、展览室、小卖、咖啡馆、音像厅、图书室、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这些使用功能也可随游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一些F olie 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各种机械设备。运河南侧的一组F olie 和公园西侧的一组F olie ,各由一条长廊联系起来,它们构成公园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轴线。公园中“线”的要素有这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林荫路和一条贯通全园主要部分的流线型的游览路。这条精心设计的游览路打破了由F olie 构成严谨的方格网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同时也联系着公园中10个主题小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龙园、竹园等。这些主题园分别由不同的风景师或艺术家设计,形式上千变万化,有的是下沉式的,有的以机械设备创造出来的气象景观为主,有的以雕塑为主,最著名的是谢梅道夫(A lexandre Chem etoff 1950-)设计的竹园,屈米把这些小园比喻成一部电影的各个片断。公园中“面”的要素就是这10个主题园和其他场地、草坪及树丛。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对传统意义上的秩序提出了质疑,他用分离与解构的方法同样有效地处理了一块复杂的地段。他把公园的要素通过“点”、“线”、“面”来分解,各自组成完整的系统,然后又以新的方式叠加起来。三层体系各自以不同的几何秩序来布局,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样三者之间便形成了强烈的交差与冲突,构成了矛盾。解构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流派,不如说是一种设计中的哲学思想,它对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确定性、真理、意义、理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