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似乎涵盖了人们目所能及的一切事物。观者,看也;景,风景,景象,美好的;观景,景观,看与被看;伴随着人们对美的认识、追求和向往,景观设计从古代走到了现代,并且继续的延伸到未来。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景观在人们脑中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雅典城山上的帕提农神殿是古希腊人心中的明灯;方丈,蓬莱,瀛洲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心中的理想圣地;出于对自然细心的观照、体察和敬仰,“枯山水”成了日本传统园林的代名词,成为其精神的真实写照。
凡此种种,无不是人们有意识的将心中理想用自然的物质物化的结果。这种过程一旦由被动的迎合变为主动的提炼,演化,人们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现象的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各种意识便会浸注到其中,或多或少对景观的构筑发生着作用。
有机化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如同景观自身一样,是一个复合的整体。不仅因为其构成要素,设计过程的多样性,而且还与其他人们无意识下未曾关照到的自然景象,社会现象的共同生长有关。如此,景观设计必须从一个有机的,互动的角度来考虑、安排、统筹其内部组成要素及谐调好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以整体的观念,对结局部的处理,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思维方式,融自然因素,伦理精神、审美观念及人的行为特征为一体,纳入自然,生态和社会大环境之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和谐。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讲,景观是物质生活之后的一种精神享受,但不同经济条件下,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样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
生态化景观设计有必要走人与自然的道路,这样是可持续发展的。从历史的角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伴随着与自然的对话;在每一次无知,野蛮的掠夺,损害自然之后,又会反思、追悔和弥补,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所以首先这就需要找清景观发展的脉络(生长线,交通流线,视觉走廊,生态调剂带……)如同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的结构一般,做好生长点与生长线的联系、引导,才能更好的补充,输送养分,促进其更新。
转化和反衬具体而微者,如游园,公共活动空间,建筑(群)等,它们的扩建、改建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在保持原有风格(美学上,文脉上等)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的脉搏呢?一言以蔽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外来可采者融之”(徐悲鸿语),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原有景观有一较深入的了解,将感性认知抽象化、语言化、符号化,转而化为新景观中的构景元素。新与旧之间产生张力,似曾相识,有所共鸣。此种转化不仅在新、旧间存在着,在人工与自然间同样有着意义。对生物界的探寻,促成了仿生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界的联想、慕移,亦可创造出清新、摄人心灵的景观,反向考虑,抛弃一切,另辟蹊径,创作变得无限而浪漫。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不仅给传统以极大的观照和尊敬,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新的、宁静的、惟美的世界,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精致,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景观承载着时间与空间,一任时间打磨的同时,接受着空间的转化。景观是活的,有生命的,生长着的。景观设计要在静态的物化的同时作着动态的思考,才能给景观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