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要提高科研水平,要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大地上,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造福农民群众。对此,笔者深有同感:我们的科研该走出象牙塔了。 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应该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却走入了一个误区:把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直接和他们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挂钩,其结果是一些科研人员把发表高质量SCI论文作为科研目标。相对于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的论文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的机会要小得多,久而久之,科研人员就形成一种偏见,不重视应用型研究,不注重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很多科研课题结题后,其成果就被束之高阁,国家花费大量的科研经费得到的仅是一些SCI论文的数量,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根本就体现不出来。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的支撑;村域规划、村庄绿化和庭院美化都需要科学和技术来指导。如何把村庄绿化美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让农民的庭院绿化换来经济收入,使农村的景观林与经济林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深入其中,面向“三农”第一线,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取得创新成果。 某村在进行村庄绿化规划时专门聘请了一高校园林教授来指导,按照规划建成的新农村的确很美,就像一个大花园。可是农民们却暗地里叫苦不迭,因为每年的养护费用成了他们的包袱,村里人消费不起呀。这种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授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了解。 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应该像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那样,以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为己任,将宝贵的经费和精力投入到国家急需的伟大实践中,投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将思维固定在SCI刊物所要求的论文框架里。 让科研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唯有如此,我们的科研论文才有生命力,科研人员的辛劳才有意义,国家投入的巨额科研经费才有回报,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才有望通过科研得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