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还没到元旦,高新园艺公司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各地经销商的订货电话和拉货车辆从不间断。总经理梅庆超说,今年高新园艺上市60万盆凤梨,无论是老品种红星、丹尼斯,还是新品种黄星、火炬,都已订出大半,销售形势一如既往的好。
探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新园艺在业内确立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之路,其生产的凤梨热销大江南北,东到上海,西到乌鲁木齐,北到哈尔滨,高新园艺的品牌已成为优质凤梨的代名词。
然而总经理梅庆超时常感到迷茫。他说,近几年年宵花市场竞争升级,企业供应量增加的速度大于市场增长的速度,再加上市场不规范,好品种很容易“做滥”,产品过剩是常事。花卉生产企业只有集中优势拼规模、质量、品种、价格,而且精力放在一两个品种上,才能有所作为。目前在市场中站住脚的企业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或者规模大,或者占领稀缺市场。但这些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能维持多久?这是值得深思的。
做凤梨专业生产公司
1995年,高新园艺以“教授公司”形象出现,投资三四十万元生产凤梨。为抵御风险,当时很多企业都兼顾贸易生产和销售。高新园艺也做过贸易,经销很多品种,利润高达50%以上。但高新园艺并没有被眼前的“暴利”所迷惑,他们的发展思路很清晰:贸易只作为短期赚钱手段,提供现金流用以“喂养”核心业务--凤梨的专业化生产。
当时凤梨在国内的花卉市场上并不多见,商品全部由荷兰进口。高新园艺要实现凤梨国产化,很多人都质疑他们能否成功。但是梅庆超心里有底,他的自信来源于几方面,一是广东的气候适合凤梨生长,用普通温室生产即可,成本低,保险系数大;二是“教授公司”优势在于科研和技术,凤梨的栽培技术已经摸索得差不多了;三是渠道是畅通的,梅庆超了解国外市场,更了解国内市场,从进口种苗到销售成品整个环节都比较熟悉。
根据战略部署,高新园艺有节奏地撤掉其他项目,不断整合内部力量,增强凤梨的市场竞争力。1995年,高新园艺的凤梨栽培量仅4万株,这个数字到2004年已经上升到220万株,占据了国内高档凤梨市场的半壁河山。而与高新园艺同时代的很多花卉公司,因为没有形成竞争优势,随着“微利时代”的来临逐渐被淘汰出局。
用比较竞争优势打击对手
原来国内市场的凤梨100%由荷兰进口,1996年,台湾凤梨进入祖国大陆,因为质量好,价格低,逐渐形成垄断局面。在荷兰和台湾的凤梨大行其道时,祖国大陆的凤梨生产企业不动声色暗暗使劲,羽翼渐渐丰满。高新园艺是最早与对手短兵相接的企业,2000年,高新园艺上市10万株凤梨,品质日臻完善,花大色艳,株型美观,风头直逼荷兰进口凤梨,更是撼动了台湾凤梨在大陆市场的位置。
梅庆超说,从定位于凤梨专业化生产那天起,我们就把矛头对准了荷兰进口产品,荷兰生产凤梨的成本远大于国内,只要品种对路,质量能抗衡,就可以用价格优势击退他们。这时候质量是一切,看似价格是竞争优势,但质量达不到,价格再低廉也没有用。而台湾的凤梨运到大陆必须从香港转运,运输时间较长,不仅成本高,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此时高新园艺就轻松地把原来一些台湾企业的市场份额拿到自己手里。近两年,国内生产凤梨的企业越来越成熟,市场占有量逐日增加,荷兰进口凤梨几近绝迹。台湾虽然很适合凤梨生产,距离大陆市场也很近,但他们的缺点在于品种少,只做热销的一两个品种,缺乏后续产品,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某些凤梨品种的毛利率不到10%,再想投产新品种获得竞争优势,已经落在大陆企业的后面。
寻找持续竞争优势
梅庆超的迷茫,实际上是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探寻。因为他知道,比较竞争优势是有局限性的,这个阶段它是优势,下个阶段可能什么都不是。因此,在高新园艺充分发挥比较竞争优势站稳脚跟后,梅庆超希望通过挖掘企业内在的精神动力,找出持续竞争优势,让高新园艺也能成为“百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技术创新是高新园艺持续竞争优势之一。梅庆超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发展才会有后劲,所谓技术优势不是已经掌握了多少项现成的技术,而是要有无穷的技术创新潜力。高新园艺由多位教授组建而成,他们能巧妙地将先进的技术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有些技术“土”,但很管用。高新园艺的繁殖方法是自己摸索的,在栽培基质、水肥配比、温度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良。
2004年,梅庆超对全国市场做了一番调研,发现中小城市消费潜力巨大,他打算增强营销力度,在全国各区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