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全国园林科技开发应用“产学研”交流联谊会在广州举行,多家园林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人员针对我国园林景观的产学研各单位之间信息不畅,沟通与合作不足,教学科研对生产经营不够了解,经营单位也缺乏学术科研单位的有力支持等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产业领域需拓宽 吴桂昌广东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主要业务限制在城市绿化美化这样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但却包含着一个巨大的从业群体(包括众多的设计、施工、苗圃等单位),从业人员达数百万人。行业面临科技水平低、恶性竞争等现实。与此不同,国外园林景观业虽然没有太大的规模,但园林景观覆盖到整个国土尤其是风景区、生态区以及千家万户。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我国大多是跟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后,作为配套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专业规划设计的作用不够明显;而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则往往是在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同步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城乡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发挥着其他专业设计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园林科技方面,我国长期依赖政府的计划和拨款,造成科技研究与园林专业和市场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在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上,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学以致用以及教育创新、面向新世纪等问题。
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急切需要产学研的共同关注和合作,尤其是在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强大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和园林企业自身建设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话实说“产学研” 高翅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学生学习“学非所用”。现在大学园林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构建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往往学校的主观性较强,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衔接得不够紧密,导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人才市场的适应期相对较长。再加上我们的学生是一毕业就就业,工作单位要求学生来了就能干活,干活就要见效益,就更使得我们培育出来的学生显得“有学历没能力”。这方面,我建议各个高校应该大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给毕业生一个适应环境和再学习的培训期,形成学校、企业、个人共同培养园林人才的良性机制。
科研课题“研非所需”。现在申报大一点的园林科研课题,只要没有看到基因、生物技术这些“新名词”,基本上是没戏的。我对此很早就提出了质疑,一味地指向高科技未必能带来我们所需要的成果,生物技术必须要跟常规技术相结合。同时,我们要把生产实践、工程实践作为我们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点,否则研究成果即使再有科学含量,最后也只能是发表一篇论文了事。我想如果能够搭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必然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缩短,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
大企业要开拓新市场 王绍增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中国城市建设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现在肯定有不少企业已经感受到这种转折的压力。尽管进入了平稳增长期,但据权威机构估计,未来十年中国至少还将有四亿到五亿人要进入城市,平均每年有四千到五千万。由此我估计了一下,光是城市新建的绿地投资,大概就是两千亿到三千亿,如果再加上已建成的维护费用,这个数字大概应该是在三千亿到五千亿左右,市场潜力依旧十分巨大。
尽管市场潜力不小,但企业经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规模较大的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好于小企业,但要继续做大做强,还要不断引入一些新的思维。现在很多水利设计院、市政设计院都增设了园林设计部门,从我们手中拿走了不少项目,我们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的领地,有能力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