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企业应该尽早突破传统造园的范畴,抓一些综合性、科学性较强的大环境项目,如河道改造、区域规划、新城区规划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走出国门,到周边国家如印度、越南这些地方去发展。与我国前几年的情况类似,那些国家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样需要高水平的设计施工单位。在那里,我们也成了“外来的和尚”,也有了所谓的光环,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环境规划是行业延伸的方向 许大询贝尔高林景观设计公司(香港)总裁
我更愿意将我们贝尔高林公司的工作称为“做环境”,而不是“做园林”,因为我们的大多数项目往往要首先从大环境的方面去考虑,重点的工作也主要放在大环境的改进。在这中间,科技因素、现代艺术成分、对历史脉络的把握都非常重要。我主要有两方面希望与广大产学界的朋友交流。
第一是市场认可的问题。从大环境的规划入手做设计,非常需要业主的理解和参与。这种理解应该是深层次的,因为如果真要做起来的话会用到很多专业的科学技术,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业主会觉得这些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最终要求你随便种一点东西后就去卖房或是去抄袭一些大路货的景观。
第二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应对行业延伸的问题。在知识面方面,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植物知识,更要让他们具备建筑知识、规划知识和相关的科技知识,要全面地启发学生尽可能深入地进行各种专业研究。更重要的是要灌输给他们必需的环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
行业需要规范 吴劲章原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
现在广东的盆栽苗、袋装苗已经在做了,市场上常用5斤袋、7斤袋等来区分苗木的大小,但就是这个,目前广东都统一不了。苗木规格都没有统一标准的话,工程公司怎么好采购呢?另外,现在100来万的工程就有30多个单位投标竞争,标书要用推车拉。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项目的评标,20多份标书,9点多钟才开始评,12点半就要交结果,还要每一项打分,这怎么评的过来?我希望通过产学研这个平台,能在规范职业行为,完善行业的技术要求、质量指标等方面做些工作。
“产学研”脱节严重 张启翔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助理园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对“产学研”合作国家是很重视的,最近北京市、广州市都有相关项目出台。但“产学研”合作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非常大的脱节,根本原因是科研系统僵化的项目评估体系。能否得到奖励,很大程度取决于论文能否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不少大专院校做项目只看重论文的质量,却很少考虑怎样跟实际相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组织了很多专家对园林建设献计献策,但很多好的建议根本没法实现,关键就在于苗圃苗木的规格达不到要求。比如设计要求大量的15至18厘米的银杏,施工单位找不到,又很难改用其他的树种。类似的问题由来已久,前一段时间提倡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可能现在各个植物园也引了不少植物,但是这些植物在哪儿用、怎么用却没人研究。植物园、苗圃、设计院各做各的,没有一个综合,产学研脱节的情况非常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