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园林行业稳步发展,市场日趋成熟,园林植物生产、设计、应用三方脱节的问题越发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前行的脚步。为此业内不少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呼吁要三方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共谋发展大计。
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最终将用于园林工程建设。因此,苗木生产商必须了解园林工程苗木需求变化和特点,否则其生产就是盲目的。设计是联系生产、应用的桥梁,生产和应用又是使设计变为现实的材料供应者与建造者,三者从不同角度推动园林事业向健康方向发展,所以说园林植物生产、设计、应用是相互依存、互促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产业来讲,三者是一条产业链上分工严格、关系紧密的组成部分。俗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此先后,则进道矣。只有有序才能健康发展,但是,园林植物“产、设、用”现状却是混乱无序,并对整个园林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生产方 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园林工程建设已向注重植物多样性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过去园林工程使用的苗木品种少、数量大,而今,造价在一千万元左右的工程所需苗木品种多达200个,有些品种只使用一两株。尽管苗圃生产不少苗子,但大部分是柳树、银杏、国槐、杨树、法桐、桧柏、黄杨等常规苗木,很多品种难觅踪迹。采购一个工程所用的苗木,几乎要走遍所有生产基地,既要考虑配车,又要考虑苗木进场时间,往往为了几株苗让采购人员伤透脑筋,搞得精疲力竭。
苗木规格普遍偏小目前,苗圃生产的乔木大部分胸径在8厘米以下,而真正能达到7、8厘米规格的苗木数量也很有限,8厘米以上的基本找不到。如果工程要求使用截干裸根苗还好处理一些,可现在几乎全要求采用全冠带土球的苗木。如胸径7至8厘米的垂柳和栾树是应用了多少年的乡土树种,可就是这样规格的苗木,在苗圃也是极难找到的。
苗木品质不符合市场需求现在绝大多数苗圃栽培方式不合理,表现为苗木种植密度大,品质低。园林工程所用的苗木标准指标为干粗、冠幅、分枝点三项,可是苗圃只按干粗一个指标生产苗木,这就造成有苗无处卖,用苗无处买,设计效果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
苗木类型不符合市场需求目前北方园林工程施工也已不分季节,这就给施工单位提出更高要求。受移植季节限制,即便有苗也不敢运、不敢栽,绞尽脑汁栽上了,成活率也不高,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一问题,一些有实力的苗木经销商开始对大规格(胸径为10至20厘米)苗木进行容器种植,这需要一定资金和技术,同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工程需要。
设计方
为没有合适的植物材料犯难设计方为满足建设方对景观效果的要求,不得不使用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新品种,比如目前工程中常用的乔木,大部分胸径在15至20厘米,冠径在4至5米,分枝点在2.5至3米,常绿树高在6至8米。但是,由于苗源出现问题,设计方也很无奈,美好的设计方案因买不到苗几经变更最终面目全非。
对苗木正常比例缺乏了解设计师不清楚苗木生长比例,如要求玉兰地径4至5厘米,高度大于4.5米,冠幅为2米;而实际上地径4至5厘米的玉兰其高度应在3米左右,冠幅在1.2至1.5米。
工程造价计算不准确由于对苗木市场了解不充分,部分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对所用苗木品种质量和价格缺乏现场考察及与施工方沟通,导致造价偏差较大。有的人根据以往的市场行情计算造价;有的人虽然知道部分苗木新品种,但并不了解其生产数量和价格。设计后,施工方无法找到满足本工程需要的苗木数量,价格也受苗源影响变动较大,有的价格要比投标报价高出100倍。结果开支大大超过预算,建设方因付不出工程款而为难,施工方则因拿不到钱而着急。
施工方 按照图纸要求施工是施工方的职责,建设方按照自己的设想要求设计方设计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施工方为了拿到工程明知实现设计效果有困难,却在承接工程前违心地允诺,接到工程后再想办法对方案进行调整。结果导致找苗难、变更难、成本控制难、保工期难,天天面对本不应有的难。
解决对策 按设、用、产的顺序确立园林苗木产业链概念从植物景观角度讲,笔者认为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方向应为:在符合植物自然群落配置法则的原则下,建造尽可能达到具有植物多样性的美丽、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那么在苗木生产、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建造三个群体中,哪个群体对此理解最深刻?笔者认为是园林设计群体,其次是园林景观建造群体,再其次才是园林苗木生产群体。设计者在不断满足建设方对园林景观环境品质要求的同时,必然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园林设计思想,因而也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