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红栌,原产美国,漆树科黄栌属,是美国黄栌的变种类型。1993 年左右由美籍华人胡小川和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引进、驯化并推广。1998 年之后,美国红栌逐渐在苗木市场走红,各地苗圃纷纷引种繁殖,可谓红透大江南北。但美国红栌毕竟是舶来品,在目前引种渠道和生产企业较多的情况下,真正摸透美国红栌市场的人还为数不多。美国红栌的发展前景究竟怎么样?近期记者走访了最初参与引种的科研人员和国内几家生产大户,他们的话或许能够给业内一些启示。卖点:三季红叶美国红栌能够在市场上备受瞩目,主要是由于其三季可观红叶的性状迎合了北方城市绿化近年来对彩叶植物需求增长的趋势。据最初的引种人胡小川介绍,美国红栌在春、夏、秋三季叶子均为紫红或鲜红色,特别是秋季叶色艳丽,比国内传统应用的黄栌红叶期长,观赏性更佳。而且美国红栌生长迅速,当年实生苗可达1.5—2.5 米高,三年生苗木即可应用于绿化工程。生产周期短,利润高,这也是许多苗圃看好美国红栌的主要因素。但是繁殖美国红栌比较困难。在原产地美国红栌多用种子繁殖,一般发芽率只有40%—60%。由于进口种子昂贵,国内生产者多用扦插或嫁接的方式繁殖,扦插成活率一般60%左右,嫁接则更低些。因此,目前美国红栌的生产成本较高,如果没有经验和技术,盲目引种繁殖,风险比较大。另外,一些园林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红栌树形较散,对其单株大苗今后能否在城市绿地中形成良好景观尚持观望态度。这种观点使美国红栌未来的应用前景扑朔迷离。问题:品种混乱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美国红栌苗木在性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的通体紫红,有的红色较浅,有的叶色在生长季发生变化,植株上红色叶少,而这些苗木都叫美国红栌。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就此问题请教了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周连第。周连第说,这一情况正说明当前国内市场上美国红栌品种非常混乱。据他讲,美国红栌是美国黄栌的变种类型,在原产地共有13个类型,根据在美国的分布区域不同划分,每个类型之间性状存在一定差异。1993 年,北京农林科学院引种时共选用了10个类型,通过一定时间的栽培观察和驯化,最后筛选出2个红叶性状稳定,抗性较强的类型进行推广,其他8个类型由于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缺点被淘汰。在美国这两个类型的种源数量有限,据统计每年种子产量只有15—20磅。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国内美国红栌生产规模这么大,其中大多数苗木不是这两个类型。因此,有些企业生产的苗木性状不稳定,抗旱性差,春季易抽条,主要是由于品种没有选优。有消息说,自从美国红栌在中国热销之后,美国的绝大多数种子多被中国人买走了。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由于美国红栌在美国分布非常广泛,种源分散,国内进口种子的渠道又多,所以到底有多少类型、多少数量的美国红栌进入中国,目前确实很难说清。因此,品种混乱是当前美国红栌市场的最大问题。为了避免误引错繁,造成日后的损失,科研人员建议:引种必须选择信誉好的单位,最好选择性状稳定的大苗。趋势:降价应用前几年,美国红栌的价位一直居高不下,一年生苗(1.5米高)每株售价80元,10厘米高小苗每株10元左右。近期,由于生产量扩大,价格有所下降,1.5米高苗每株40元,10厘米高小苗6元左右。但这个价格仍是绿化苗木中的“贵族”,特别是数量较少的大苗,胸径3厘米以上的每株售价高达200元。高价位固然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为日后的应用推广埋下隐患。一些园林设计者曾表示美国红栌单株的种植效果不如群植效果。但群植用苗量大,在目前的价位上,绿化工程选用美国红栌很不经济,几乎很少有人会接受。此外,由于美国红栌抗旱性强,许多单位促销时强调其是山区绿化美化优良树种,但现实情况是,当前主要由政府投资进行的山区绿化工作,由于经费问题,根本不可能选用价格这么高苗木,所以如果美国红栌价格不能大幅下调的话,让其走进山区,“一年三季观红叶”只能是句空话。由此可见,价格已经成为美国红栌从苗圃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而如果没有应用市场,生产再多的小苗今后又有什么用呢?价格逐渐下降,使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才是美国红栌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