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地球上惟一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通过大小河流,使高山、丛林、湖泊、平原直至海洋成为一个有机体。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反思。其他对待河流之态度包括盖之、填之和断之,则更不可取。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战略之四: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俞教授十分看中湿地的作用。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随着城市化过程中因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他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之五: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带状的农田防护林网是中国大地景观的一大特色。以“三北”防护林为代表的防护林体系则是在区域尺度上为国土的生态安全所进行的战略性工程。京津周围的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及最近的全国绿色通道计划相继启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干旱风沙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和环境保护林体系,到目前为止,已启动了十大生态防护工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堪与中国如此大型国土生态系统相媲美的也不多见。俞教授指出,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俞教授认为,只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如对沿河林带的保护,对沿路林带的保护,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上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