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在维护地球的水循环和水分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也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地球之肾”。但近几十年来,在人口和经济的巨大压力下,人们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因此,湿地恢复成为一项重要科研工作,以及规划设计行业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
国内首部湿地技术指导工具书《湿地恢复手册》1月29日由国家林业局和美国易道公司联合推出。有关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向修复脆弱的湿地环境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据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印红介绍,我国湿地主要存在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管理失当等问题。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已经在恢复湿地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并将湿地保护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投入70多亿元专项资金。我国湿地保护要服务于水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各方面。
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之源”。历史上我国的湿地曾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据1995年到2003年全国首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自然湿地总面积为3620万公顷,在国土面积中的比例仅为3.77%,远低于全球6%的平均水平。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在《湿地恢复手册》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据专家测算,50年来中国因围垦、改造等各种人为活动,丧失了至少40%以上的自然湿地,其中绝大部分是生态功能最为强大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滨海湿地。中国湿地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等功能在大大下降。
湿地生态恢复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缺乏十分成功的技术和实例。有关专家认为,这部全彩的中英双语图书详细介绍了我国欠缺的关键技术和操作方法,对中国及美国、欧洲、东南亚湿地恢复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类型湿地提出有针对性地恢复和修复方案,对规范和指导各地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中新)
评《湿地恢复手册》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杜鹏飞
一本厚重而精美的大书摆在我的面前,纯白色的铜版纸外封套显然出自专业的平面设计师之手,干净、简洁而雅致。这就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刚刚出版、国家林业局与易道公司联合编写的《湿地恢复手册》。工科出身的我,看到“手册”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严谨但了无生趣的文字,实用但枯燥乏味的图表。谁让那些伴随了我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各种设计手册,都长了这么一副面孔呢。然而这一次,当我不经意地翻开这个手册时,那些美丽的图片和深思熟虑的编排,让我不禁为之一动。原来手册也是可以这样的。
这是一本关于湿地的专业书籍。你了解湿地吗?你想了解湿地吗?湿地是什么?各种各样的湿地到底都是什么模样?湿地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保护和恢复湿地?对于这些问题,你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这本书里找到非常形象而明确的答案。当然,这并不是本书的主要目的。这是关于湿地恢复技术的一本专业书籍。作为地球上生态资源和生态功能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生态系统被形象地称为“生态超市”、“地球之肾”。而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上普遍出现的大范围湿地退化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湿地恢复工程应运而生,不断成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并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这本书正是在这些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易道(EDAW)环境规划设计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中心崔丽娟博士是本书的主要编写者。易道公司历来专长于解决复杂的土地规划与环境设计问题,崔博士是国际湿地公约局科学技术委员会(STRP)委员,湿地公约科技委“湿地调查与评价工作组”组长。他们将自己在国际上的经验带入了中国正迫切需要的专业领域,为《手册》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这本书有两大突出的特点。一是案例丰富充足,这要归功于编者在国内外湿地恢复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二是中英文对照排版,对专业人员直接获得国外文献信息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帮助。至于图文并茂,则已无需赘述了。不论是追述湿地恢复战略的历史还是探讨湿地设计的方法,书中都以大量的实践经验为佐证。这些例子有的来自中国,也有的来自外国;有的引自各国学者的文献,也有的引自专业设计公司的项目成果。这些案例的介绍更有利于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将本书所建立的方法学应用于实践。中英文对照的版式设计,并加入了大量针对性强且画面精美的图片,彼此互为补充,从而大大增加了书的可读性。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对实践颇具指导意义的专业著作。虽与常见到的设计手册在体例上大不相同,但对于技术人员的帮助来说应该是等量齐观的。在直观、形象和中英对照方面,则大大优于已有的各种手册。
尽管也偶见文字或翻译的失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