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柿农正在捡树枝,他身后是成片被砍的柿子树。
昌平区林业局称此举是为增加柿子产量,世遗专家认为将破坏景区生态
-关注焦点
3月初以来,昌平区林业局对区内6个柿树生产镇进行树形改造,仅十三陵就有3万棵柿树遭“落头”改造,许多百年以上的柿树,被拦腰砍断,只剩下不到一人高的树干。据称这将提高柿子产量。
但有世遗专家认为,这些柿树属古树名木,被技术改造后将破坏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貌。
目前,整个昌平估计已改造4万到5万棵柿树。为拓展柿子销路,昌平区林业局下属一果品公司与韩国一公司,成立合作经营公司,经营柿子加工出口生意。
据称,昌平区的柿树矮化处理是为满足韩方对柿子品质的要求。但昌平林业局有关人员否认了公司对柿树“落头”改造的影响。
3月31日下午,昌平长陵镇庆陵红墙外,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而旁边一排柿子树,主干却被砍断成一人高左右,只剩下两三个枝丫,光秃秃地伫在那里。
坐在庆陵村头80多岁的孙老汉指着这一片柿林说,这些树都有100多年了,他不理解大伙儿为什么把柿树锯成这样。
而这些树只是十三陵附近3万棵柿树进行“落头”改造矮化处理的一部分。
柿树“落头”技术利弊
林业局称改造后的柿树将增产增收,但仍有柿农为柿树成长担忧
村民是3月初听说要对柿树进行“落头”矮化处理的。柿农兰师傅还记得,那时昌平区林业局来村里召集村民,演示了一下如何对柿树进行“落头”改造。并介绍,通过修剪控制树体高度,改善树冠内部的光照条件,这种技术将会提高产量,方便采摘。村民如自愿进行树形改造,局里给每棵树补偿170元钱。
昌平区林业局农艺师蒋瑞山拿出的一份《关于2005年昌平区实施柿树落头开心技术改造的通知》,也证实了这次柿树“落头”改造。他说,从2000年开始,林业局已开始做“落头”技术的实验。此前,昌平的柿树树体高大,树心空,水分不足。而且,不利于治理虫害,造成柿子产量有限,产品单一,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农民收入无法提高。“落头”以后的柿树,在产量与品质上都有较大提高,现在林业局已有完备的技术保障,农民可以自愿参与,改造后5月份就可以萌芽,大约3年后就可以恢复成郁郁葱葱的柿树林。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所长王玉柱看来,柿树“落头”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必须要有专门技术人员指导,依靠改变柿树的结构提高柿树的产量,并且便于对柿树的管理,应该在北京得到推行。他还提到,在房山柿树“落头”已取得明显效果。
根据房山区政府林业顾问张明德研究员的经验,一般性的柿树“落头”在当年或者第二年就会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对一些树干过高,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的柿树而言,可能“落头”之后没有主枝只剩下树桩,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定向发枝,恢复起来大概需要三年时间。不过,经过“落头”改造的柿树都能恢复,他强调了柿子树所具有的强更新能力和隐芽具有的生命力。
“这种‘落头’技术我也清楚,就是把正常叶芽割了,让隐芽发育成长为枝,从而矮化。”但是让兰师傅担忧的是,由于这些柿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隐芽也隐了这么长时间,要长出来会比较困难。到七八月份萌芽,只能长两个月就到冷天了,新枝有可能在冬天冻死,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于是,他决定不对自己家的二十多棵柿树进行“落头”处理。
另外,这种改造并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