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失败。长陵镇康陵村的刘村长说,2000年时村里进行了柿树“落头”改造的试点,但几年后柿树恢复缓慢,并没能提高产量。据专家解释,这并非是技术本身的原因,而是管理的原因。
林业局演示过柿树“落头”改造技术后,有些村民就开始行动了。有的柿农买来锯子自己上阵,有的干脆让卖锯子的一锯了之。长陵镇景陵村一家张姓柿农在锯完之后,才考虑到将来没有树干支撑,过重的果实可能会压断树技,只得又买来支撑物,反而赔了钱。有村民把这个结果归因于林业局的技术指导不到位。
“170元钱不是一次性给的”,农艺师蒋瑞山也强调了后期的专业管理,林业局与村民签了柿树形改造及后续管理责任书,其中要求树高降低到3米左右,主干至少保留两个以上的大分枝,以尽快恢复树体产量。林业局将在秋天对柿树进行验收,认定合格后,给当年的90元,第二年与第三年继续管理,才再分年给40元,以此督促柿农由粗放经营,变成细化管理。
目前,整个昌平共有6个柿树生产镇进行了树形改造,估计已改造完成了4万到5万棵。在十三陵,大约有3万棵柿树进行“落头”改造。
柿树“落头”与古树保护
世遗专家呼吁保护百年柿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柿树不属古树名木
古柿树“落头”改造还在进行,关于保护百年古树的呼声已不断传出。
“要增加产量可以新栽柿子树,为什么要把100多年的老树砍成这样?”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年轻时,就参与了十三陵的保护规划,对十三陵相当有感情,他认为这些古树应该保持原状。
“有些柿树虽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都没有挂牌子,应该不属于古树名木。”农艺师蒋瑞山认为,只有挂了牌子的树才是古树名木,他拿出一本昌平古树名木的名册,里面记录着昌平地区300年以上的古树。
但是,北京市园林局监督检查处的白女士很肯定地说,百年老树一定属于古树。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里明确规定,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
“古树一定是严禁砍伐和其他损害行为的”,白女士强调,即使是修剪也需要上报相关部门,并应该有相应的专家指导。她同时又表示,柿树属于果木,对产量有要求,她对这种“落头”改造并不太了解,无法作出比较清晰的判断。在她看来,上百年的古树如果只剩下树桩的话是比较难恢复元气的。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2年7月27日发布的《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严禁砍伐古树名木,不得擅自更新、采伐风景林木;不得在保护区进行破坏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活动;所建设施不得影响环境风貌。对此,十三陵管理处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十三陵附近的柿子树不属于陵区,而归当地村社所有,他们也无法管理,那些挂牌的百年松柏才归他们管理。
十三陵管理处绿化科的郑小姐也称,这些柿树属于当地各镇管理,不需要通过十三陵管理处。这些柿树在产权上有交叉,造成了管理的不便。
柿树“落头”与生态景观
在世遗专家眼里,古柿树是有生命的文物,附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柿树产量提高了,但是那种文化生态景观肯定是没了。”北京思搏拓展培训学校校长倪一农,仍旧很怀念十三陵附近农家采摘柿子的场景:丈夫挥动着带有铁钩的长杆,站在柿树下面,把柿子一个个钩落;另一边,妻子则用两端绑有竹棍的布兜在下面接应。
他以前常组织学生在十三陵附近进行野外训练,开车从碓臼峪到长陵,路两边都是高大茂密的柿林,农家乐的场面让人体验到一种感动,可是现在看到的都是光秃秃的柿树,“柿树‘落头’改造虽然满足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对生态,对旅游一定有不小的影响”。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称,这些古柿树都是有生命的文物,一看到这些柿树就会让人想到这些村庄,这些陵墓的历史,而且它们在国家级的风景区内,又附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砍了太遗憾了”。
持这种看法的还有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他认为,上百年的老树在砍掉树冠后,恢复元气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