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县;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治理,推进24个产粮大县实施规模开发,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搞好土地复垦和后备资源的开发。(3)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步伐。突出发展奶业生产,积极发展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推进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开发。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区域建基地,着力培育40个畜牧业重点县。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2020年基本实现农户养殖小区化,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4)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
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5)发展标准化农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重点制定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地方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分期分批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6)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提升农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稳定小麦生产过程机械化,推进水稻、玉米栽种收获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7)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8)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农民居住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与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到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到40%以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1)充分利用粮食、畜禽、果蔬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1左右,2020年达到3∶1以上。(2)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利用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及技术支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3)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实现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4)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建立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优质农资、日常消费品下乡进村和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连锁“农家店”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5)加快县城和重点镇、中心镇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县政府驻地撤销城关镇建办事处工作,继续调整乡镇规模,使乡镇规模和布局趋于合理,实现县城与重点镇、中心镇协调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中等城市。2020年全省县城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6)着力加强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营造健康、安定、有序的人居环境。(7)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消除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