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脆弱区资源环境,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4)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宜林荒山荒滩荒地全部绿化,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
(五)围绕管理民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建立村级管理新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强化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推进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健全与完善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和程序,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大力实施“双强”工程,加大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后备人才的培养教育。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实施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基层干部评价体系,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和优秀村干部激励机制。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在农村广泛开展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加强同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农民群众自主维权相结合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
实施农村“平安工程”,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村警务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引导,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广多种形式的民主交流制度,完善农村民调组织,建立及时有效的调处矛盾、化解纠纷、缓解压力和稳定情绪的良性工作机制,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健康细胞。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提高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优势品牌,壮大支柱产业,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化。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集团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积极扩大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促进县域内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纽带和载体作用。
(二)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努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力争在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导和推动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获取科技和依靠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