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scented flowers)一语,并非植物学或园艺学上对花朵的正式分类或严谨的学术用语,而是通俗化的归类称呼。盖「有花皆香」,那怕是原生于东南亚印尼,体型为全世界最大,但其味道实则令人难以忍受的「莱弗士花」,它的腥膻臭味也可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异香」,依然有蜂蝶昆虫被它的独特气味所吸聚而回绕周旁。唯甚多种类的花朵皆蕴藏有「油细胞」,会不断的分泌出芳香油,或是在新陈代谢之过程中产生具浓郁芬芳气味的成分,散发出沁人的香味,深受人们喜爱。此等香味浓烈的
花卉,分布极为广泛,各地均有栽培,春夏两季常是它们盛产的季节,单是台湾即有数十种之多,而究竟有多少种则因每个人对香气的感受程度不同,致难有明确的界定。同样的一种花,或许有人认为仅属清淡,有人却会觉得香气过于浓重以致无法忍受,还曾有人因邻居栽植的「夜来香」味道重得致其失眠而引发纷争。虽然,就大部分人而言对于花卉当是「宁可爱其香」了,由于各人对嗅觉的敏锐度和可承受度俱不相同,因而难免会影响其对不同种类香花的差别喜好程度! 
    为使国人进一步了解此类的花卉,邮政总局爰特别印制一组三枚的「花卉邮票--香花」。本组邮票系委请国立台湾博物馆植物学组组长郑元春先生规划,现将邮票主题所选用的紫罗兰、山黄栀和含笑花三种花卉逐一说明如下: 
一、 紫罗兰(Stock,学名为Matthiola incana) 
    紫罗兰与花椰菜、青花菜、高丽菜…等同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绿中带白的叶片呈狭长状。花朵绽开于枝梢,有单瓣与重瓣之分,花色则有紫、紫红、紫蓝、粉红、白…等多种,都能散发出清香怡人的芬芳香味,适合作为盆栽或于花坛中栽育。原生于地中海沿岸的紫罗兰,于欧美地区及日本俱甚常见,在台湾地区的栽培尚不普遍,唯从另一角度观之,它则深具有可待开发的空间;另则有一种和三色堇、香堇菜同属堇菜科(Violaceae)的植物—Violet,中名亦译作紫罗兰,常被茶商用作为紫罗兰花茶的材料,然则两者有别,不宜混淆。 
    通常,紫罗兰的植株在叶片生长逾10片以上时,株体便已足够茁壮,倘又能适逢15~20℃的长稳低温期,则能发育成花序既长、且花朵排列紧密的优良产品,而在气温常年暖和的地区紫罗兰反而不易长成。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曾突破气候上的限制,采用品质良好之紫罗兰19个切花种品种和6个盆花种品种,于初秋时分择128格穴盘试种20天,再将祇有6~8片叶片的苗株移入设定温度为10℃的生长箱2至4周,之后又移植到温室内或花盆中,兼以生长素喷施,从而育成了可在台湾秋、冬季节自然开花的早生种紫罗兰,较其正常的花期提早约莫10~15天,茎部与花序也皆可栽育得比原生种为长。 
  若在10月时,甫以盆花品种配合紫罗兰的苗期,藉由低温处理生产高品质盆花,则恰好可于春节前上市于盆花市场,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应用类似的技术也可延长紫罗兰产期,使其延至晚春的较高温季节生长。富含香气,以紫色为主又颇艳丽的紫罗兰,正如同熏衣草一般的广受大众喜爱,倘能更普遍的推广种植,必能一跃而为新兴的花卉。 
二、 山黄栀(Gardenia,学名为Gardenia jasminoides) 
   黄栀花是属于茜草科(Rubiaceae) 、黄栀子属( Gardenia )的常绿性灌木或小乔木,别名有栀子花、黄栀子、雀舌花以及林兰、木单、鲜支、越桃…等,种类繁多,近约百种,在我国计有7种,山黄栀则为其中的一种。山黄栀的株干高约2至4公尺,分布华南、中南半岛、日本和台湾,于全台湾低海拔山区的向阳山坡或阔叶树林中均常见到野生之山黄栀,另于公园、庭园及校园亦常见到以人工栽植者,并适合作为盆栽、盆景及绿篱、庭园之露天栽培。黄栀树在我国古时即被视作是高经济性植株,其花果根叶俱有用途,司马迁着之《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载有「…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之语句,不难想知黄栀树确属价值匪浅之作物。现今台湾地区的黄栀花盛产地系以桃园县之山坡地和彰化县田尾乡为主,主要是作为造园、造景与推动公共工程时美化环境之用。 
  山黄栀的叶片呈对生状,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锐尖,两面光滑,近于无柄,托叶基部合生成鞘筒状;于仲春至初夏的3~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