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为期十天的第六届中国
花卉博览会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很显然,这届经过近两年时间精心筹备的我国最高水平的花展,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花卉业近4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未来几年我国花卉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持续的影响。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业发展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但同时纵观整个花展,思考前几届花博会和近几年行业中的重大产业现象,可以看出我国花卉业在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众多的行业重大问题,产业仍处于稚嫩的起步阶段。展会上暴露出来的八“多”八“少”问题,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未来中国花卉业何去何从,透过六博会,也可见一斑。
人文多 引导少
六博会最核心的两个展区是分别以各省为单位的室内成果展和室外景区展。在这两个人、财、物投入均最大的展区,给所有观众最深印象的恐怕就是强烈的各地人文色彩。为“突出地方特色”,各省在展区、展位装潢布置的硬件建设上使出浑身解数,花卉展示和应用成了点缀。从实际展示效果看,东北的比东北还“东北”,西北的比西北还“西北”,南方的比南方还“南方”,即使自己省份的人见了,都会“耳目一新”! 诚然,人文气息不可或缺,但成分多了,比重大了,问题就出来了:究竟我们搞的是人文风貌展,还是花展?
凡参加过每年一届香港花展的人都知道:展位和展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的,甚至是香港哪个部门的,也一眼就能看出来。但花展上更多的则是琳琅满目的奇花异卉,精巧的组合插制手法,家居摆设效果以及小巧的景观设计和植物搭配理念。参观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观众都在想:哪能买到这些美丽的花?我的家居环境能这样布置吗?我的阳台和花园能这样建造吗?香港花展如此,其他世界各地成功花展也是如此。而六博会上的观众可能在想:“我什么时候到山西看看真正的悬空寺呢?”既然是花展,就要以花卉为主角,通过花卉来展示一定的人文风貌特点,着力宣传花卉在各种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实际上,很多外商是非常看好我国巨大的花卉消费市场潜力的,国内花卉企业也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可谁来强力引导和系统培育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呢?花博会显然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事实上它也在这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在真正缩小花与人们心理消费距离上,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传统多 现代少
除了盆景、国兰、牡丹、君子兰外,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六博会室内成就展区看到的还有什么?显然是不多了。没错,这些传统名花(君子兰引入我国也有80多年了)是我们花卉界的“国粹”,给出再高的展示地位都不为过。但仅仅展示一下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就足够了吗?盆景、国兰、牡丹都原产于我国,但在日本、荷兰等国的商业化程度都已经很高:他们有像光谱一样的牡丹系列品种,有已经商品化的中国兰组培技术,有规模化的盆景生产线,他们的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而我国在六博会上展示的更多的还是所谓的“个性”、“艺术”和“奇特”,追求的还是标着天价的“手提包”交易,趣味性市场固然应该永远存在下去,那产业化开发从何时开始呢?
另外,消费者走进各地花卉市场,看到的决不仅仅是这些“国粹”,更多的是现代盆栽和切花。但记者几天走下来,能“入眼”的盆栽和切花不是很多,像四川西昌的鹤望兰、唐菖蒲,广东的玫瑰姜、红绒鹤尾蕉、箭羽粗肋草,云南的‘冰清’月季、切花绣球,深圳的锦屏藤等一些比较抢眼的展品,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只能说明我们在现代化方面的进步和成果不多。仅从六博会上,我们较少看出这种明确的动向,传统名花现代化的步伐还有待加快。这不仅要体现在观念上,还要体现在展品上。
四川多 国际少
1997 年在上海举办的“四博会”上,可说是外商云集;2001 年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五博会”上,外商已经明显减少,但还能形成一定的气候;刚刚结束的六博会,参展外商屈指可数。除了日本、马来西亚和小到不能再小的荷兰展区外,有几个国际展区根本没人,展位干脆被临时堆放一些四川本地花木来简单布置一下。为什么外商越来越冷淡我们的花博会呢?展会期间,组委会特意组织了荷兰花卉企业集体与我国花卉企业见面,并进行商务洽谈活动。初衷很好,但实际上参加洽谈活动的大多数以四川本地企业为主,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代理商。经过十几年推广,国内很多代理商已经帮助他们理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通道。能销到中国市场的已经在销,由于新品种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等产业发展环境限制,暂时不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商还在观望,这就直接导致“真正”外商参展花博会数量的骤减。而由于花博会观众以成都市民为主,和每年一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