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有近一半的员工在明明知道自己跳槽对企业有伤害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离职。当然,作为公司的领导者面对这样的现状时,一方面他们会更理性地看待员工的离职,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思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公司的体制构成、管理模式、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等等都不再是一劳永逸的,那么,究竟如何做才不会让员工轻易地离去?
《与公司共命运》的作者奥瑞森-马尔腾认为:“一个公司就如同一艘驶往成功码头的大型蒸汽船,操作这艘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保证这艘船能够正常前进,船长(也就是老板)需要无数的人来充当他的助手(也就是员工)。而这些人必须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最正确,并且尽力帮助同伴,共同协助船长,努力将这艘船安全平稳地驶向目的地。如果某个员工对工作不负责任,这艘船可能就会因为他的失职而沉入大海,所有的人都将为他付出葬身鱼腹的代价。因此,任何时候,船上的人都应该同舟共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负起责任”。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知识劳动者可以把知识装在脑袋里到处走,因此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员工与老板之间不再是早先的雇佣关系,而是新型的合作关系。对此,奥瑞森·马尔腾早在一个世纪前就阐述了鲜为人知的理论,任何一个单位领导和企业老板,都不会让一个德才兼备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工轻易离去;而一个优秀的员工,也应该把公司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会出卖公司的利益;他都不会以公司的名誉牟取私利。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能从崩溃的边缘迅速恢复并崛起,日本员工本身的素质和才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员工都把公司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他们的敬业精神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企业主都不忍心裁减员工,而是带头削减工资以此共渡难关。
一个公司的成功不仅意味着老板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每个员工的成功。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试想“皮之不存,毛之何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工作中赢得老板的赏识和尊重。能否与公司共命运不仅是衡量每个成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量化一个老板是否具有卓越能力的尺度。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与公司共命运的理念,能够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里,而不是将这一誓言仅仅贴在每一个公司的墙壁上。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创造出惊人的业绩;我们的员工就会激发出极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