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具的现代草业经济
现代草业经济是指以草地(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专用饲料地、专用草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光能,通过生物、化工、机械等手段,发展草地牧业、食品工业、药业、相关加工业、旅游观光业及城市绿化业等,来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朝阳产业。草业经济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如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美国,1979年,仅草地畜牧业一项的产值就占美国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草业已成为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我国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有60亿亩,是林地的2倍,耕地的3 倍,其中牧草地就有39.91亿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草业很不发达,草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不足5%,而一些农业先进国家一般要占到50%至60%,甚至更多。如果我国的草业整体上达到美国2 0世纪70年代的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非常可观了。
草业在生态治理中具有独特而巨大的作用。草的生命力、再生性和可更新性都很强。在生态的治理,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治理中有着其他植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整体恶化的国家,为了生态的恢复,国家已经斥资上千亿元用于植树造林。十多年过去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某些地方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什么?因为我国生态严重失衡,被沙尘暴肆虐的地方主要是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能够治理沙尘暴、保持水土不流失的植物只能是生命力强而又耐旱的各种草。即使在那些雨水丰富、温度也适宜的南方山区,由于土地的瘠薄,也呈现着“十年树木,不见成林”的景象,惟有在种树的同时种上了草,由于草的截留作用,可以有效地分流、延缓、减少径流,能很好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
草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据专家推算,如果我国的草业水平达到美国70年代中期的水平,就可以增加320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又能带动农、林、牧、水、机、肥、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现代草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支柱,是传统农业更新换代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助力剂。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占很大比重,在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强大的草业经济作为依托则成为调整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只有强大的草业经济支撑起来的草地畜牧业,才能把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国内外都有卖点的绿色畜牧产品上。现代草业还是农田肥力恢复的助力剂。如紫花苜蓿等与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大田轮作,会迅速恢复土地肥力,提高传统作物的比较效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现代草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强大的现代草业的崛起,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上,在西部大开发、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扶贫大开发上,在防治荒漠化、沙尘源治理和保护国土安全以及为社会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方面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发展潜力和现实状况的巨大差距
现代草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而且早已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小平同志提出了“西北不少地区应下决心以种草为主,发展畜牧业”的观点;胡耀邦把治穷致富的关键定在了“种草种树”上;江泽民提出种树种草、治水改土,不仅是脱贫的根本大计,也是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温家宝总理则具体指出了种草在生态治理中的优势:“ 发展速度快,适应性强,覆盖面广,减少地表径流率高”,并特别指出:“尤其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应草本、灌木先行,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但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于草和草业的认识却远远滞后,因此,投入总是跟不上去。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的指示》中规定,到本世纪末全国要种草五亿亩,这对于发展牧业、治理国土以及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直到1992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实现这一指标的必要投入和措施都没有得到较好落实。按照当时中央直接投放给地方用于种草的有偿、无偿投资,加上地方配套资金计算,每年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