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贸易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国际花卉市场发生的显著变化:市场正在越来越有利于供货商,更多的种植者开始面向本国的消费市场。
按:本文作者是一位来自英国的花卉市场分析人士,文章主要从满足欧洲和美国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花卉贸易的变化,在此刊出,供参考。
回顾几年来的国际花卉贸易,几项出乎意料的变化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首先,国际切花贸易下滑;其次,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世界各国对花卉需求量的增长超过了供给量,尤其是在主要的节日期间,贸易已经从以往的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第三,荷兰花卉拍卖市场的花卉价格上涨,使得不少切花生产商开始自己扎制花束,不光是月季、康乃馨和菊花,甚至是夏季花卉的花束。
大量的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涉足花卉生意,在英国,60%以上的花卉是通过超级市场和连锁店销售的;在美国、英国和瑞士的大多数连锁店和超级市场中都有花卉出售,其中一些以质量和服务取胜,而另一些则通过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美国的著名超级市场集团沃尔玛(Wal-Mart)占据了几乎整个美国市场,目前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他们的特点是充分依靠当地的供货商供货。在瑞士花卉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的Migros集团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在大商场中设立花店。德国和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超级市场的花卉销售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商场份额,而在天主教国家,如南欧和东欧国家,已存在多年的,由零售花店所主导的花卉销售仍然受到很好的保护。
对花卉作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广,荷兰、英国、爱尔兰、希腊、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以及日本近些年来进口的花卉都比以往有大幅度增加。同时,在已经建立了良好花卉消费习惯的国家如德国、瑞士,进口量却有所减少。
1999年,美国进口的切花下降了4%,主要是由于哥伦比亚的供货不足,月季和大花康乃馨的进口额都下降了6%。2000年,美国的都乐公司(Dole)不断受到投诉,该公司两年前在南美洲悄悄地建立了花卉生产基地,并故意压低市场花价。
很多国家都在力图不断提高本国花卉产品的生产能力,但大多都是为了满足本国的消费需要。在过去3年中,只有加拿大、厄瓜多尔、肯尼亚、墨西哥、危地马拉和中国台湾的花卉产品出口额(以美元计)在一直上涨。世界两个最大的花卉出口国在1999年的业绩都有所萎缩,荷兰下降了8%,哥伦比亚下降了9%。去年,荷兰的种植者又开始向花卉业投资,今年该国的花卉出口额可望提高至少10%。
美国花卉业1999年和2000年的增长最快的是花坛植物和花园植物,这两类产品实际上都是不需要进口的。
富裕导致了价格上涨
从总体上看,人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有。很多人的消费能力已经在温饱水平之上。富裕的民众加上众多的销售网点以及因规模生产和营销而带来的低廉价格,使得市场对花卉产品的需求量以加速度的状态提高,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促成了花卉贸易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
以当地的货币为尺度,不少地方2000年的批发价格明显有所上升。对于饱受供热、照明、运输、营销等费用的上涨,所得利润不断下滑之苦的种植者来说,花价上涨无疑是迫切需要的。就目前情况而言,市场上批量花卉采购者的信条就是:必须把价格压得不能再低,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这就意味着,采购者要尽可能地抵制花价的上涨,能坚持多长时间,就坚持多长时间。使花价上扬,就主要依靠种植者自身的努力了。
在一定程度上,欧洲的种植者在已有的荷兰花卉拍卖市场、本地批发市场的保护下,避开了超级市场集团的强大购买力;同时,欧洲种植者本身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花价。荷兰的温室种植者平均种植面积小于1公顷,1999年平均每个种植者的毛收入分别为:切花种植者5万美元,花坛植物和盆花种植者4.6万美元,花卉种球种植者6.4万美元,苗圃经营者3.6万美元。
而据2000年美国农业部的花卉产业统计所分析的11480个种植者中,也只有1593个种植者的毛销售收入超过了50万美元,平均毛销售收入为35.6万美元。
零售商的影响
即使是拍卖市场加上他们新近推出的创新性服务项目,在有如此众多的小规模种植者的情况下,以预先制定的价格给大规模的中央集散市场供应大批规格统一的花卉产品看起来也还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正是零售商所希望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把统一的产品提供给遍布全国的零售网点。
在欧洲,大多数主要的零售商开始进行跨国贸易,经常看到一些要求执行合同的函件,希望将数额庞大的订货送往法国、意大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