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全国104所开设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率直线下降的严峻问题。随着园林产业逐渐进入增速相对放缓的“平稳期”,几年前连续扩招、专业上马所造就的大批毕业生恰恰在这时达到供应高峰,市场能否消化这一庞大的群体?专业教育能否找到新的出路?这一切,已引起园林界诸多人士的关注。
不受欢迎的人
背着一个黑色大画夹匆匆穿过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园林专业四年级的小梁要去准备即将到来的第4轮校园面试。尽管面试的公司不是自己心仪的设计院所,而是一家园林工程公司。但投放简历的人数仍旧大大超出了企业预期,以至于不得不安排破天荒的5轮面试进行筛选。
“4年两获校一等奖学金”的字样曾被小梁骄傲地写在简历的突出位置,但这并没有达到让招聘单位立即刮目相看的效果:递上简历的优秀学生实在太多了。而且企业关注的重点也并不在学生引以为豪的成绩上,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断强调要有实际工作经验、设计能力、表现能力……如果哪个毕业生表示自己曾经在设计单位系统实习工作过,并交上实际项目设计方案,立即会得到与面试负责人单独交谈的机会。否则,只能去参加5轮面试……“来招聘应届毕业生却要求实际工作能力,这真让人有点搞不懂。”小梁说。
小梁觉得,今年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经历过类似的心理过程。
“一开始,我们觉得工作并不难找,主要是寄希望于网络招聘。现在建筑、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网很多,各种门户网、论坛也有自己的人才招聘专栏,随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上百个职位。”因此,大多数毕业生在正式找工作之前两个月还会信心满满,然而“仔细一查就傻眼了,给应届毕业生提供的职位凤毛麟角,用人单位几乎全部要求工作经验3年以上,个别的甚至还要求5年到10年以上工作经验。”小梁说。
在发出了十几份简历都杳无音信后,小梁只好全力投入当初并不怎么看好的校园招聘,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至少所有的职位还都是面向应届毕业生。于是,小梁和他的同学隐约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业内多么受欢迎的人,甚至已经是站在“毕业即失业”边缘的弱势群体。
十年前,很多园林企业都会为招到一个“正牌”园林专业大学生而欢欣鼓舞,他们的到来,即使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实际的效益,至少也能给企业的形象和名声带来提升;5年前,园林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仍旧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因为企业即使已经不需要他们身上的虚名,至少还能将其视为要“重点培养的”可造之才。如今,随着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大以及企业心态的成熟,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更加欠缺的应届毕业生逐渐失宠,“再培养成本”和“实用型人才”取代了“名校”,成为了企业人才战略中新的关键词。
实用型人才
“事实上,目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还只是在培养一批设计院的学徒工,学生真正学习工程的机会则留给了社会。所以,应届园林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必须要经历3至5年的再培养过程才能创造价值。所不同的是,这段时间他们会领到一份工资。”上海园林设计院院长朱祥明的话代表了相当多的企业的观点。
尽管如此,作为国内规划设计行业的龙头企业,实力雄厚的上海园林设计院每年仍会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然而,对于资金、财力并不充裕的广大中小型园林企业来说,“再培养成本”就不得不成为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了。
“招聘应届毕业生对我们来说实际是一种风险。”北京易达景观设计所的设计总监周枫认为。他与妻子共同经营的这家设计所有十几个员工,目前以挂靠建筑设计院和朋友介绍为主承揽项目,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得到项目园林部分设计费的40%至80%作为酬劳。
2005年,为了培养自己的工作团队,周枫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工学院等高校聘了7名大学生。尽管做好了进一步培训的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仍旧让他始料未及。
“他们每天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享受着公司给他们提供的宽松的成长环境。某些图他们可以画,但画完之后必须要由我来改。很多时候,我自己画一张图需要3个小时,让他们画却需要整整2天,然后我再花2个小时指导他们修改。”
一年多以后大多数人离开了,剩下几个有些经验的开始要求涨工资。周枫知道,如果不能如愿,他们很容易被其他的设计公司挖走。“这样算来,我不如一开始就给那些熟手这个价码,他们来了就能给公司干活,不需要我们付出高额的再培养成本。”
现在,周枫比较认同园林界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实用型人才”,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一个人才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能够独立自主地工作。他要熟悉一个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再到施工阶段的整个流程,具备各工种协调工作的观念。同时具有扎实地绘图,表现以及电脑软件使用的基本功;第二,具有稳定的职业心态。他要既能承受得住行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