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最近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农村土地承包后,在土地使用制度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贾治邦说,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733万公顷,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要完成这个任务,林权不改不行。
●拥有43亿亩林地,每年仍要用186亿美元进口1亿多立方米木材;
●年年植树造林,却挡不住沙尘暴
林权改革:逼出来的一条路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杨厝村的林农杨俊松告诉记者:“我们种了一辈子树,可是‘林改’以前,家里收入绝大部分却是靠养鸡、种菜——种树得不到效益。”
当时,由于林农得不到种树的好处,一些人对“集体的树”能偷就偷,能不管就不管。有的农民看见别人偷砍树林,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盗砍树木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了公开的、集体的行为。杨厝村林改前每年聘请6名护林员把村头、守路口,巡山管护,村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但盗砍滥伐仍时有发生。一些毁林案件甚至引起全国关注:河南省洛阳市临目路改扩建工程违法占用林地31.8991公顷,无证采伐林木824.7立方米;黑龙江东京城林业局团山子杨树、冷杉等树种被盗伐2178株,立木蓄积344.7立方米。违法行为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无人制止。
原因何在?
长期以来,由于林区大多是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林业产权虚置,经营与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严重不统一,直接导致了林区人“靠山吃山”,“资源依赖症”严重,陷入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另外也造成林业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办林业的渠道不畅通,使得林业越来越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投资吸引力、向心力,林业经济也随之萎缩。许多企业陷入生存危机状态,职工收入低,形成特殊的社会贫困群体。素有“中国林都”、“红松故乡”之称的黑龙江省伊春市,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早已陷入了经济危困的境地,林区大部分职工一度只能依靠每月约3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拥有90%以上的森林资源,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现在,我国林地的生产力普遍低下,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9.85立方米;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为46.59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
贾治邦说,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普遍存在造林难、育林难、护林难、防火难、科技兴林难等“五难”现象,而且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五难”又集中表现为“三林”问题:林业生产力低,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林业、林区、林农”问题。为什么说林业生产力低呢?只要和农业生产力比较一下就看出来了。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我们中国13亿人的吃粮问题。而林业用43亿亩林地,其中集体林地25亿亩,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现在我们每年要用186亿美元进口1亿多立方米木材。这43亿亩林地,更没有解决中国人民对生态的需求问题,像今春发生的沙尘暴,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不少人产生了疑问,治理生态这么多年了,沙尘暴为什么还这么严重?其根本原因,还是林业改革不到位,体制和机制不顺,阻碍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他表示,只有改革,才能有效消除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只有改革,才能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生产潜力及调动其他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只有改革,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双重属性和林业的多种功能。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也认为,要从根本和源头上遏制住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就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
[1] [2] [3] [4] 下一页